认罪认罚案件有效辩护研究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CHERY68050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发展,认罪认罚案件越来越多。被追诉人不认罪的传统案件,律师的辩护作用似乎不证自明。辩护律师通过积极会见、调查取证,发现案件的关键证据,进行定罪问题和量刑问题的辩护。相比不认罪认罚的案件,认罪认罚案件的诉讼程序设计更加复杂,有速裁程序、简易程序、普通程序,辩护律师的法律帮助、程序选择建议等辩护行为十分重要。因此,认罪认罚案件中有效辩护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探讨现实中被追诉人认罪认罚的案件辩护律师或法律援助律师如何进行开展辩护工作。首先是对认罪认罚案件有效辩护的理论概述,其次是对域外放弃审判制度中有效辩护的研究,再者是对我国目前有效辩护缺失的问题进行的实证分析,最后是对实现认罪认罚案件有效辩护的途径进行制度构想。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有效辩护理论的涵义、认罪认罚案件辩护问题与不认罪认罚案件相比较的特殊性、以及在认罪认罚案件中有效辩护理论的价值分析。第二部分是对于域外认罪答辩案件的有效辩护研究,有效辩护制度的研究领域含括了英美法系中美国辩诉交易案件、英国认罪协商案件,以及大陆法系中法国庭前协商案件、德国认罪协商案件。同时,总结了域外认罪答辩制度给我国认罪认罚案件有效辩护的启示。第三部分是讨论我国目前认罪认罚案件中有效辩护的缺失问题,包括普遍性缺失、有效性缺失和制度保障不足三个方面。认罪认罚案件中辩护率低包括我国刑事委托辩护律师少、法律援助辩护律师少、以及值班律师缺乏辩护人的诉讼地位。第四部分是对我国实现认罪认罚案件有效辩护的构想,包括提高认罪认罚案件中律师辩护的参与率、优化辩护律师的审前辩护思路、以及完善认罪认罚案件有效辩护的制度保障三个方面。认罪认罚案件实现了诉讼的繁简分流,有助于复杂案件、对社会有重大影响案件等实现充分的审判,实现较高标准的公正。我们仍应关注认罪认罚案件如何实现较高标准的公正,完善辩护人的诉讼权利、完善有效辩护制度的外部保障,防止认罪认罚案件中被告人因程序性诉讼权利的让渡,而陷入灾难的权益损害困境。
其他文献
我国对于自认制度的研究由来已久,作为一项复杂宏大的法律制度,自认制度涵盖丰富的法律规则,其中对于自认其他方面的研究归根结底需要落脚到对效力的考察上。此外,正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新民事证据规定)出台,新民事证据规定对自认规则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回应了以往关于自认制度的理论研究。比如明确自认的概念、增加了共同诉讼中自认的规定、修改了诉讼代理人自认的规定等。因此全面和深
学位
法官指引是为了帮助人民陪审员妥善履职,法官就案件涉及的事实问题、实体法律、程序规则、司法职业伦理等事项向人民陪审员所作的解释和说明,而法官指引规则是规范法官指引行为的规则,为弥补人民陪审员欠缺的法律专业知识提供了规范化平台。我国2018年施行的《人民陪审员法》在吸收借鉴过往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对法官指引规则进行了完善,但是总体而言,立法表达仍有部分缺失,难以充分满足促进和平衡人民陪审员参审的有效性与独
学位
民事诉讼中确立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为我国构建体系化证明标准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该证明标准本身具有高度抽象之特点,跨越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界限,从刑事诉讼邻域进入民事诉讼领域,给民事司法实践带来新挑战。对此,明确民事诉讼中适用该证明标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为当务之急。文章从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设立的正当性分析出发,通过系统地梳理适用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的裁判文书,明确适用之现状,分析适用中存在的问
学位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推动下,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网络通信技术,越来越多的犯罪亦不可避免地数据化、信息化,因而电子数据成为了刑事司法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刑事案件中电子数据这一证据细分表现形式逐渐增多,在证据体系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我国在刑事证据方面的立法更多关注证据的取得方面,关于证据审查判断的规定并不多见,在“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背景之下,相较以往证据的审查规则受到了更多的重视。2012
学位
检察公益诉讼调查核实权是公益诉讼的基础,其行使的充分与否,将直接影响公益诉讼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对公益诉讼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检察机关作为起诉主体的原因分析、其所适用的具体程序等,而对调查核实权的研究较少。为了探寻检察公益诉讼调查核实权是否在司法运行中得到正确适用,本文以实际调研结果为依据,对检察公益诉讼调查核实权的司法困境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路径。全文从四个方面研究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调查核
学位
《民法典》第172条关于表见代理的规定为概括性规定,但构成要件并不明晰,需以新司法解释予以进一步确认。结合旧司法解释、《民法典》(草案)、学界各民法理论和民事诉讼法理论,明晰表见代理构成要件采纳“新双重要件说”,其构成要件包括“1、权利外观;2、善意且无过失;3、可归责性”。以“修正规范说”为视角,重点探讨“评价性”要件(“善意且无过失”要件、“可归责性”要件)的证明责任分配问题。以“修正规范说”
学位
“两权分离”向“三权分置”转变,核心在于促进农地流转。此种政策话语的法律表达,与学界十余年来所形成的通说并不一致。2018年《农村土地承包法》修订、2021年《民法典》实施,也并未取消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诸多限制,而是通过收缩旧权、创设新权的方式,在促进农地流转的同时,兼顾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落实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文章从土地经营权的赋权逻辑出发,解构土地经营权双重设立主体与双重性质的特殊性,以土地
学位
近年来,各地法院在民事审判领域纷纷开始要素式审判的改革探索。要素式审判在充分发挥优化审判资源配置,统一裁判尺度功能的同时,还利用数据云端科技,积极开发新型智能审判系统,进一步加快诉讼流程,减轻基层法院的工作负担。但是,除了一些法官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外,当前国内学术理论和立法领域对要素式审判的研究称得上是略显单薄。一方面,文献数量较少,内容重复度高,且大多集中司法实践的研究上,对理论深度研究不
学位
在我国的刑事司法实践中,被追诉人和辩护律师之间存在辩护意见冲突的情形时有发生。是否可以独立于当事人的意志行使辩护权成为辩护律师的难题,也成为实践及学界中的争议问题。辩护冲突既会导致辩护效果不理想、不利于维护被追诉人的合法权益,也会导致刑事诉讼的无序,浪费司法资源。因此,有必要就辩护冲突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全面把握该问题,需要梳理现有的相关规范和辩护制度的历史发展脉络,同时可以由典型个案切入并分析
学位
报复性起诉是检察机关以不正当目的行使起诉权,我国目前暂无精准定义,但在实践中已有发展之态势。检察机关在认罪认罚案件中裁量权的扩张,一方面能够提高认罪认罚案件适用率,促进控辩双方达成量刑协议,另一方面由于相关监督机制不完善,容易出现检察机关因被不起诉人撤回认罪供述等行为,进而提起报复性起诉。借鉴域外国家认罪协商中限制报复性起诉的做法,并结合我国案件特点,分析报复性起诉在我国的独特表现以及产生原因,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