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复杂化,口译工作也随之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了一门不可缺少的专业。口译的历史虽短于笔译,在难度上却高于笔译。仅从严格的时间限制上来说,口译的独特性和紧迫性就可见一斑。 口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到社会的认可,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国外,迄今为止,已有了相当数量的口译理论研究,例如,著名的有ESIT(巴黎第三大学高等翻译学院)的“释意学派理论”(亦称TIT口译理论)。其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意义单位”的概念,进而揭示了口译活动的本质。并且该理论还指出以母语为译入语的口译模式是最理想的。 在国内,鲍刚、刘和平和杨承淑也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然而,同国外的研究成果相比,仍属匮乏。因此,借用“释意学派理论”来加强日中口译的研究,很值得期待。但遗憾的是,“释意学派”的理论虽提出了“意义单位”的概念,却未对这一关键概念进行详述,也未列举相关实例来探讨“意义单位”的转换。 鉴于此,本文拟探讨“意义单位”的转换方法,通过探讨转换中可能产生的障碍,提出相对应的处理办法。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探究日译中的口译理论,并对口译实践活动进行指导,破解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