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tian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内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反思了我国政法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出政法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专业困境,并结合专业特色,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体系中的敬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为切入点,探讨如何有效培育政法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关于政法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相关概述,包括核心概念的界定、“双创”能力的体系构建、相关理论和政法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必要性分析。第二个部分是关于政法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现状的分析,包括培育取得的成效和能力面临的困境分析。政法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取得的成效主要包括:“双创”态度积极,创新意识突出,“双创”理论教育推动实践。政法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面临的主要困境包括:动机功利化、知行不一、创新思维难以转化出成果、集体观念淡化。第三个部分是关于政法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困境产生的原因分析,主要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五个方面展开。原因主要有:个人“双创”观念滞后;家庭缺乏支持;学校“双创”教育的产学研合作遇瓶颈;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政府对“双创”的公共服务平台不够完善。第四个部分是关于“双创”能力培育的路径思考。本文主要从四大培育能力的角度出发,提出增强敬业心,提高创新创业的质量;提升实践能力,做到知行合一;促进创新思维成果转化,不断挑战自我;加强团队合作,培养团队责任意识的四大可能途径。总之,政法类高校要在“双创”教育中培养一批严谨专注有敬业心、知行合一有行动力、勇于挑战有创新思维、精诚合作有团队意识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高校教育必须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培育出符合时代需求的真正的人才。
其他文献
从供求关系、市场类型、经营规模、道德风险、外部性以及公共产品特性等方面对生态标识食品的经济学性质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政府的目标,提出以市场机制为主,政府适当给予支持
日益脱离政治国家获得自主、独立的市民社会,因它过分理性化、个体化、差异化以及市场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契约性”社会自治功能的发挥是极为有限的;要实现对其自治功能限度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教材的使用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适用这本教材的,所以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这个问题说来容易,做起来难.所谓难,就是因为教师们已习惯于原来的
档案宣传工作是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全民档案意识和推动依法治档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是我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国家科技水平的飞速提升都对档案事业的创新与转型成长有了新的要求,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出,新时期档案宣传工作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档案宣传工作转型迫在眉睫,加快以增强文化自信为目的的档案宣传工作转型是很必要的。本文首先是对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