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丹芩妇炎颗粒中丹参酮ⅡA、黄芩苷的含量测定方法;丹芩妇炎颗粒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1.含量测定采用HPLC测定丹芩妇炎颗粒中丹参酮ⅡA、黄芩苷的含量。
2.抗炎作用
2.1对大鼠腹腔粘连模型的影响:将大鼠麻醉,无菌操作下,在回盲部右侧面用什锦锉刀反复磨擦浆膜层至表面针尖状出血点,形成约5cm×4cm的受损创面后还纳腹腔,缝合皮肤。连续给予丹芩妇炎颗粒20天后处死动物,剖腹,观察回盲部粘连情况。
2.2对大鼠实验性慢性盆腔炎模型的影响:将雌性大鼠麻醉,无菌操作下于一侧子宫注入0.2ml大肠杆菌悬液,在注入菌液之前用注射器机械损伤子宫内膜,然后注入0.1ml菌液,分层关腹。造模后第10天给予丹芩妇炎颗粒,连续20天。处死动物,取左侧子宫,观察外观形态变化,用10%甲醛固定,切片。HE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另采用免疫组化测定子宫组织中TNF-α、IL-2。
结果:1.含量测定
1.1丹参酮ⅡA的含量测定
色谱柱:C18柱(250mm×4.6mm),柱温:30℃,检测波长:270nm,流动相:乙腈-水(73:27),流速:1.0ml/min。丹参酮ⅡA在0.046ug~0.368ug范围内,峰面积值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8.1%,RSD为2.17%。规定:丹芩妇炎颗粒每袋(9g装)含丹参酮ⅡA应不低于4.74mg。
1.2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色谱柱:C18柱(250mm×4.6mm),柱温:30℃,检测波长:280nm,流动相:甲醇-0.1%磷酸(55:45),流速:1.0ml/min。黄芩苷在0.15ug~1.2ug范围内,峰面积值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0.717%,RSD为1.252%。规定:丹芩妇炎颗粒每袋含黄芩苷应不低于256.611mg。
2.抗炎作目
2.1对火鼠腹腔粘连模型的影响:
丹芩妇炎颗粒模型组评分值和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高剂量组、千金片组评分值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剂量组评分值与模型组比较有差异(P<0.05);而丹芩妇炎颗粒低剂量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P>0.05)。
2.2对大鼠实验性慢性盆腔炎模型的影响
2.2.1子宫外观形态观察:丹芩妇炎颗粒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有充血、炎性肿胀、腹腔内有明显纤维组织粘连;高剂量组和千金片组可以明显减轻组织粘连和充血症状;低、中剂量可以轻度减轻粘连和充血症状。
1.2.2病理学观察:
丹芩妇炎颗粒模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有明显结缔组织增生和炎细胞浸润;高剂量组和千金片组减少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组织增生;低、中剂量可轻度减轻浆细胞浸润。
1.2.3TNF-α表达:丹芩妇炎颗粒模型组评分值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高剂量组、千金片组评分值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丹芩妇炎颗粒低、中剂量评分值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P>0.05)。
1.2.4IL-2表达:丹芩妇炎颗粒模型组评分值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高剂量组、千金片组评分值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丹芩妇炎颗粒低、中剂量评分值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丹芩妇炎颗粒中丹参酮ⅡA、黄芩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线性和回收率良好,可作为质量控制方法。丹芩妇炎颗粒可以降低炎症增生和粘连,丹芩妇炎颗粒可降低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组织中中TNF-α的表达和提高IL-2含量,使其接近正常水平,恢复复免疫平衡,从而控制慢性盆腔炎的病理发展,对其起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