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康源于中国先哲对老百姓所向往的安稳无忧生活愿望的朴素表达。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理想,寄托了人民对理想社会生活的渴求和期待,同时也是无数中华儿女千百年来苦苦寻求的理想社会。小康社会思想从初步形成、逐步完善到现在历经了几千年的演化,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完善。现代意义上关于小康及小康社会的表述始于邓小平,1979年邓小平在同日本首相的谈话中第一次提及“小康”,并用“小康社会”这一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新概念作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另一种表述,继而将其作为中国未来20年关于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对传统思想文化加以灵活而创造性地运用,把握世界现代化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特征提出的新概念。邓小平在对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进行深刻阐释的基础上,提出了 20世纪末建立小康社会的目标。后来,他在“两步走”战略部署的基础上又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构想,小康社会由此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阶段性目标,它承接着解决温饱与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样就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小康社会思想。江泽民同志在继承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在我国达到总体小康后,适时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2002年,针对我国总体小康存在的不足,党中央从全局出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2007年,胡锦涛同志强调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在十六大制定的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增加了“社会和谐”的新内容,继续完善了小康社会思想内涵。2012年,面临发展的新形势和人民的新期待,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对小康社会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实现了党的小康社会思想发展中的又一次升华和飞跃。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建设小康”到“建成小康”,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探求小康社会的进程和步伐;从最初建立、建设小康到现在建成小康,表明党对小康社会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国共产党在批判吸收我国传统小康社会思想的基础上,在探索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提出了小康社会思想并将其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了比较系统地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反映了党和人民的奋斗历程,体现着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和追求。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临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在继承中国共产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系统阐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途命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冲刺阶段,深入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在新时期的发展变化,有助于我们保质保量地完成既定发展任务,有助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有助于早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