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分析高压氧联合尼莫地平及依达拉奉治疗重度颅脑外伤临床疗效,并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验证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从而为临床治疗重度颅脑外伤提供更有效的方案。 方法:选取80例患者从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伤后30小时内入住我院神经外科住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入选病例中54例男性,26例女性,18-65岁入选年龄段,40.55岁入选患者平均年龄。患者入院时至受伤全部在30个小时以内,4.5小时入选患者入院平均时间。入选患者受伤因素:44例车祸伤、7例跌伤、22例砸伤、5例摔伤、其中3例其他伤。入选病例以29例脑挫裂伤为主,22例颅内血肿、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原发性脑干损伤,11例弥漫性轴索损伤。必须同时满足如下条件对于所有入选病例:一、患者伤后必须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扫描证明的,二、入选患者均给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获得5-8分的并且没有合并伤,三、患者入院及受伤前没有重要器官疾病史的,四、本次入选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及治疗期间均需签字经同意治疗,否则退出入选病例。入选病例分为四组,分别为高压氧联合尼莫地平及依达拉奉治疗组和高压氧联合尼莫地平治疗组,高压氧治疗组,常规治疗为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治疗方式必要时行血肿清除术或开颅减压术,基本药物如脱水剂、激素、维生素和止血剂、神经营养药等同时预防肺部感染保护胃粘膜。常规治疗加高压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高压氧治疗,当高压氧舱压力升至0.2MPa,稳压后给予患者戴面罩吸纯氧30min,中间休息10min,通风休息5min,再次吸氧20min,然后减压10min左右至舱内压力为0.15MPa后,在继续减压,同时第二次吸氧10min,当舱内压力为0.1MPa,即治疗结束。1次/d,10次为1个疗程共给予治疗2疗程。常规治疗加高压氧联合尼莫地平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加高压氧治疗的基础上,于病情稳定后经CT复查无再出血和血肿扩大,可加用尼莫地平注射液8mg加入5%葡萄糖或葡萄糖生理盐水500ml静滴;治疗前2h内用1mg/h速度泵入,若患者血压及心率无明显变化,剂量可增加到2mg/h速度泵入,一个疗程10~14d。常规治疗加高压氧联合尼莫地平及依达拉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加高压氧联合尼莫地平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依达拉奉30mg加入0.9%生理盐水100ml后静滴,2次/d,疗程10~14d。于入院后第1天和治疗第14天记录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治疗3个月后行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上述临床统计资料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差分析(onewayANOVA),当方差分析有显著性差异时,进一步用q检验作两两比较,检验水准取a=0.05,当P<0.05时有显著性差异。进行计数资料卡方检验比较,表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进行各实验组每个时相值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同时组内比较,得出结论。 结果:(1)四个治疗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与入院时受伤时间和入院时GCS评分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四个治疗组患者经14天治疗后,高压氧联合尼莫地平及依达拉奉治疗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高压氧组,高压氧联合尼莫地平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4)伤后3个月GOS评分显示:高压氧联合尼莫地平及依达拉奉组患者预后好于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联合高压氧组,高压氧联合尼莫地平组。(5)四组患者中均未出现低血压者,高压氧及联合治疗组均未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四组均无继发性颅内感染病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