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国小农”是我国基本国情,小农户数量占农业经营户的98.1%,农业现代化发展关键点是小农户,难点是规模经营。发展适度规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可以妥善处理小农户与土地规模的关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率[1]。基于此,本文以河北省粮食主产区为例,研究小麦-玉米周年两熟制度下不同生产经营规模种植户的综合效率,分析影响经营规模的主要因素,探寻河北省粮食主产区最适粮地经营规模。本文以河北省粮食主产区的太行山山前平原区为研究区域,选取石家庄赵县、邢台宁晋、保定清苑三个样点区,共调查120户小农户和40户新型经营主体,采用层次聚类法将样本户投入和产出数据划分为7个规模区间,分别为(0-50亩)、[50-150亩)、[150-250亩)、[250-400亩)、[400-650亩)、[650-1500亩)、[1500-2000亩),通过数据包络模型(DEA)分析不同规模区间粮地的投入-产出数据,比较综合效率,得出最优规模区间。利用Tobit模型对土地经营面积、劳动投入、土地投入、销售价格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影响综合效率的主要因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河北省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最优规模为150-250亩,其综合效率可以达到相对最优,合作社最优生产规模为1500-2000亩,其可较好发挥规模优势。这两个规模为当前河北省周年两熟耕作制度、经济技术及生产力水平下最优经营规模。(二)河北省经营规模综合效率达到最优的种植户仅占样本总数的10%,而90%的样本种植户综合效率有较大的提升和优化空间。其综合效率非最优的主要是规模效率非有效,生产要素未得到最优配置,可以适度调整生产规模和科学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三)利用Tobit模型分析影响不同生产经营规模综合效率的主要因素,得出以下7个指标为粮地综合效率主要影响因素,土地经营面积的影响系数为0.0000,通过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呈负相关,影响最为显著;年龄、受教育程度、劳动投入、土地划分块数、玉米销售单位价格、土地投入显著性系数分别为0.0191、0.0810、0.0460、0.0280、0.0480、0.0164,影响为次显著。而种子成本、化肥成本、机械成本、间接成本、小麦销售单位价格对种植业户的综合效率影响不显著。据上述结果得出以下结论:针对河北省周年两熟耕作制度、水热条件限制的状况,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150-250亩、合作社1500-2000亩为最优规模区间,综合效率为最优,最优种植户占比仅为10%,粮地适度规模势在必行。粮地综合效率高低主要受土地经营面积、年龄、受教育程度、劳动投入、土地划分块数、玉米销售单位价格和土地投入成本7个主要因素影响。对策建议如下:(1)根据农户规模“因户制宜”引导种植户发展适度规模;(2)建立“小农户+新型经营主体”有效连接模式,整合土地;(3)优化补贴结构,设置分层补贴,降低投入成本,提高种植户积极性;(4)加强对新型经营主体的专业技能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