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需求的不断增加,由此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影响到了居民生活质量、城市运行效率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因此为控制小汽车出行、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我国各个城市先后提出了鼓励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而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由于我国轨道交通的建设多落后于站点地区城市空间环境的形成,交通拥堵问题依然严峻,所以为促进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土地利用和交通系统的协调发展,有必要对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进行评价和优化。本文从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出发,利用节点-场所模型构建综合评价体系,以成都市轨道交通2号线为研究对象,对沿线32个站点地区的土地利用和交通系统进行调查和分析,从协调状态和发展水平两个方面解析模型的评价结果,制定优化策略。首先,依据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节点与场所特性,从土地利用和交通系统两方面分析站点地区空间利用的特征,以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系统两者协调互动的内在机制为切入点,探究站点地区土地利用和交通系统协调互动的本质和内涵,为引入节点-场所模型作为本文的评价方法奠定基础。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构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指标要素集,结合可达性评价模型,从节点和场所两方面共选取17个指标作为站点地区空间利用(土地利用和交通系统)评价指标,利用数据标准化方法和层次结构模型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其次,以成都市轨道交通2号线32个站点作为研究对象,对所选17个指标进行详细分析。根据节点—场所模型的评价结果,从协调状态和发展水平两个方面进行解读。在协调状态方面,表明轨道交通2号线沿线站点地区土地利用和交通系统之间呈现“强强集聚,弱弱相连”的特征。在严格判定协调关系的情况下,大多数站点地区的交通系统的支撑能力高于土地利用的程度,并依据严格意义上协调状态的判定,将站点地区划分为节点滞后型和场所滞后型;在发展水平方面,利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将站点划分为高度发展型、较高度发展型、较低度发展型以及低度发展型四种,结合站点类型分析各类站点地区土地利用和交通协调发展的动因及规律。最后,结合站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带动作用原则,对成都市轨道交通2号线站点地区制定优化策略。高度发展型和较高度发展型站点地区主要依据协调状态引导站点地区功能提升进一步趋向平衡,其中节点滞后型应提高站点地区交通系统供给能力,场所滞后型应优化站点地区土地配置,激发空间活力。较低度发展型和低度发展型站点地区应依据站点类型,提高协调发展水平,从站点地区的土地利用和交通系统两方面提出优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