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对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大鼠运动功能及Nrg1/ErbB2信号通路的影响

来源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xiuf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火针对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大鼠Nrg1/ErbB2信号通路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54只SD雄性大鼠利用SPSS软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8)、模型组(n=18)与火针组(n=18)。模型组与火针组进行坐骨神经钳夹损伤造模,假手术组仅暴露坐骨神经不做钳夹处理。火针组取环跳、委中穴于造模成功后24h进行火针治疗,每两日1次,治疗周期为14d,共治疗7次。假手术组与模型组仅进行与火针组同样的束缚动作。三组分别于治疗1d后、治疗7d后、治疗14d后采用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functional index,SFI)检测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检测坐骨神经损伤处的病理变化,透射电镜法(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检测坐骨神经损伤处超微结构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坐骨神经损伤处Nrg1、ErbB2、S100β、MBP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治疗1d后,火针组与模型组SFI评分均低于假手术组,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且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7d、14d后,火针组与模型组SFI评分均显著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火针组SFI评分上升更加明显,有显著差异(p<0.01)。2.治疗1d后,假手术组局部神经纤维排列整齐,粗细、走形一致,轴突、髓鞘完整;模型组与火针组损伤局部神经组织均出现变形,如神经纤维断裂、组织碎片、轴突崩解、髓鞘脱失等。治疗第7d、14d后,模型组无明显改善,火针组可见清晰的损伤神经纤维修复,雪旺细胞(schwann,SCs)增殖等,局部神经组织恢复情况优于模型组。3.治疗1d后,模型组与火针组髓鞘损伤变形、破碎,粒体等细胞器变形肿胀等;治疗7d、14d后,模型组髓鞘再生不明显,火针组出现大量新生髓鞘,且髓鞘较厚,细胞器结构功能恢复良好,整体修复情况优于模型组。4.治疗1d后,模型组与火针组Nrg1、ErbB2、S100β蛋白的表达较假手术组均出现明显下调(p<0.01),MBP蛋白较假手术组显著上调(p<0.01);治疗7d、14d后,火针组Nrg1、ErbB2、S100β及MBP蛋白均出现明显上调,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1.火针能够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2.火针能够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神经损伤处的轴突修复与髓鞘再生,对损伤处的细胞器修复、SCs的增殖等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火针能够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神经损伤处的Nrg1、ErbB2、S100β及MBP蛋白的表达。4.火针通过激活Nrg1/ErbB2信号通路促进SCs增殖及髓鞘修复可能是火针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再生的相关分子通路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头穴丛刺结合环境刺激对于HIBD新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大脑皮质病理改变的影响,观察头穴丛刺结合环境刺激对于HIBD新生大鼠大脑皮质氧化应激相关指标MDA、SOD及相关蛋白Nrf2、HO-1表达的影响,为头穴丛刺结合环境刺激治疗HIBD提供新的实验数据和思路。方法:选取7日龄Wistar大鼠90只,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头穴丛刺组(C组)、环境刺激组(D组
学位
目的:通过针刺亚健康状态青年左侧阳池穴,观察不同时间点双侧三焦经上的部分穴位温度变化,并检测血清中ET-1和NO的含量,探究针刺改变穴区温度的机制,为循经效应及针刺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招募60名亚健康青年,女性30例,男性30例,随机分为非经非穴组和阳池穴组,每组30例。实验室处于封闭环境,温度及湿度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安静休息40min后开始操作,各组操作由同一名针灸师实施。干预方法:1.非经
学位
目的:观察电针情感区后的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的改变,海马CA1区细胞形态的变化以及对炎症反应相关蛋白TNF-ɑ和TGF-β的表达影响。探讨电针情感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选取70只SD雄性大鼠进行本次实验,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4组。造模前进行Morris水迷宫检测,符合纳入标准的大鼠开始本次实验,共计64只。其中空白组不予以任何处
学位
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复制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探讨麝香通心滴丸(STDP)基于HIF-1α/VEGF信号通路对大鼠心肌梗死时缺血缺氧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结扎SD雄性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制备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将成功造模的40只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模型组、麝香通心滴丸低剂量组、麝香通心滴丸中剂量组、麝香通心滴丸高剂量组,另设有假手术组(但只穿线不结
学位
目的:探讨舌下穴深刺与浅刺对比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的临床有效性,以期为治疗提供新的有效的方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同时予以舌下穴深刺治疗,对照组同时予以舌下穴浅刺治疗。两组患者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
学位
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夹脊电针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行为学和形态学的影响,揭示夹脊电针抑制炎性因子IL-18的表达,减轻急性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的原理。方法:实验分为两部分实验一:研究夹脊电针治疗对SCI大鼠行为学和受损脊髓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将36只清洁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odel组)、夹脊电针组(EA组)三组,每组12只,造模后每组分为2个时间点(1d、7d),每个
学位
目的:观察电针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系统损伤程度,通过检测铁代谢等相关蛋白及氧化应激水平,阐明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与对铁代谢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为脑缺血的防治提供实验理论依据。方法:将240只雄性SD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p-EA)组、电针治疗(t-EA)组、全周期电针(a-EA)组。对p-EA组和a-EA组每天给予30min电针预处理,共
学位
目的:在运动疗法基础上,通过观察头穴丛刺结合推拿疗法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探讨头穴丛刺结合推拿疗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方法: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康复一门诊及病房中收集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60例,采用中央随机系统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0人。两组患者均接受康复科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头穴丛
学位
目的:将影像学技术与传统医学结合,观察针刺健康志愿者神门穴和非穴脑功能激活区变化情况并进行相互比较,研究针刺神门穴激活脑区的特异性与其临床主治疾病的关联性;对比神门穴针刺前、后脑功能激活区低频振幅(ALFF)变化,从针刺的不同时态深入探寻神门穴的脑神经作用机制,对比分析针刺即时效应和针刺后效应的中枢差异,为针刺腧穴特异性研究提供影像学依据,为针刺的临床腧穴选取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
学位
目的:为推进针刺理论现代化应用,本研究基于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Bold-f MRI)研究针刺悬钟穴引发的脑效应机制。观察悬钟穴及其非穴在针刺状态下脑功能激活区的分布,分析两者引起的脑激活区差异性指标与临床主治疾病的相关性;比较悬钟穴在针刺前后低频振幅(ALFF)指标变化情况,探索针刺腧穴后效应的中枢机制。方法:依据纳入标准,选取20名右利手健康志愿者作为受试者。使用飞利浦3.0T双源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