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华的文学生涯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七八十年代迎来了创作的丰收成熟期。这一时期发表的诸如《芙蓉镇》《浮屠岭》《爬满青藤的木屋》等作品都轰动文坛,享誉中外。古华擅长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并运用写实的手法展现湘南世界的神秘和美丽,描绘湘南山区人们的日常。如果将古华笔下的湘南世界作为一个封闭的空间,我们会发现这其中存在着一个特殊的“外来者”群体。他们在地域和文化属性方面不同于本地人。在涉及到外来者形象的小说中,古华总是热衷描写他们与本地人之间的碰撞、纠葛、矛盾。将这些人物形象归纳整理,并以整体的眼光关照,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古华的创作思想、作品理念有很好的帮助。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古华的创作情况,并对前人关于古华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述,发现亟待补充的研究空白点。第二部分,将古华不同小说中的外来者形象按照功能分类。古华笔下的外来者人物形象散布在众多小说篇目中。尽管他们都是作为外来者身份出现,但细究之后可以发现,不同的外来者在不同的作品中所起的功能、作用不尽相同。因此,本文按照人物形象在古华小说中的功能,将外来者形象依次分为赎罪者、改革者、融入者三种类型。第三部分,进一步探究不同类型的外来者所代表的不同的意蕴。作者借助外来者的视角,从实际生活出发,描述文革前后潇湘地区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通过赎罪者人物形象,向读者揭露文革以及左倾错误的破坏力与毒害性,表达出对文革及左倾的批判;通过描写改革者、融入者与保守势力一次次地斗争,反映出改革的阻力之大,以及当地人们对于发展的迫切愿望。总之,不同外来者人物身上不同的隐含意蕴,饱含着作者对于“文革”、对于改革、对于文明与愚昧冲突这些隐藏在现象背后的问题的审视和思考。第四部分,分析古华塑造外来者形象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及其积极作用。最后一部分简单论述古华笔下外来者形象的意义,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