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知语言学作为新兴的认知科学之一,主要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言。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广泛存在,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和生存的基本方式。概念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隐喻的。隐喻建构的基础是基于经验主义的体验哲学。本课题首先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整理了国内与中医相关的隐喻文章,发现少数学者正在逐步认识中医语言的隐喻特征,但并没有人真正从认知学的角度发掘中医概念形成的认知理据。基于此,笔者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概念隐喻的基本知识,回顾了隐喻的发展过程,隐喻研究的重心是如何从原来的修辞学转到认知科学上来的,并简要介绍了国内学者对隐喻的研究状况,还透过这些研究简单谈了隐喻的发展趋势。第二部分重点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概念隐喻进行了论述。简要介绍了隐喻的定义,即不同概念域之间的映射;隐喻的本质,用一种事物经历和感知另一种事物;概念隐喻的系统性。.介绍了始源域与目标语、意象图式、映射等知识。重点介绍了隐喻构建的基础——体验性、相似性,前者认为古人认识世界,是从最近、最直接的事物开始的,而距离人最近的,就是人的身体。古人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认知经验也足以为证。以及体验哲学的基本观点——心智是涉身的、思维是无意识的、概念是隐喻的。最后讨论了莱可夫对隐喻的分类:分为结构隐喻、实体隐喻、方位隐喻三种。最后简要介绍了隐喻的主要观点,重要意义等。以期使人们对隐喻有一个初步但较全面的认识。第三部分从古今文献的角度对寒邪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古今文献的研究,重点列举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对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的认识;二是通过古今医案了解寒邪致病的广泛性。第四部分讲寒邪的概念隐喻研究。分别从中医学的角度介绍了寒与寒邪的区别,寒是如何转变成寒邪的;风与寒的关系,即二者常相兼为病;寒邪的分类等。从寒邪的不同致病特点对比了病因之寒与自然界之寒,指出了二者的相似性,即古人观察到寒冷既然能对自’然界造成破坏也就能对人体产生危害,以及看到人体患病时的临床表现有类于自然界寒引发的形状。并以《金匮要略》条文: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为例着重论述中医寒邪概念是如何生成的,即应用了概念隐喻理论,实现了寒冷与寒邪不同域之间概念的隐喻化。最后指出了身体的体验性是寒邪致病的认知理据之一。最后一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了本研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