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势日蹙,挽救民族危亡的尝试屡屡失败引发人们对国家命运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思索。在这一时期的探索中,文化保守派——国粹派反思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国粹派代表人物黄节,试图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国粹,以达到会通调和中西,文化救国的目的。生长于岭南一隅的黄节,自幼耳濡目染于儒家文化,师从大儒简朝亮先生,而简朝亮先生又承朱次琦先生的衣钵,这就奠定了黄节国粹主义思想的深厚国学根底。黄节成长的年代,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是促其国粹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因素。无论有什么艰难险阻,黄节都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传播其国粹主义思想。“中国有史,统于黄帝”:黄节作《黄史》立志写一部黄帝种族的历史,以明夷夏之辨。鉴于欧化思想大行其道,黄节希望国人能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认清文化的复杂性和民族性,“国粹者,国家特别之精神也”,主张交通调和中西文化,“取外国之适于我国而吾足以行焉者”为我所用。在史学方面:黄节批判“君史”,提倡“民史”。黄节认为文艺复兴是东西方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于是倡言古学复兴,以激动种性,挽救民族危亡。黄节痛斥专制是国学亡乃至国亡的根源,提倡民主观念。黄节的国粹主义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化、政治革命等方面都产生影响:黄节大倡保存国粹,古学复兴,并对要保存和复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真伪产生一定的影响。黄节发扬和保存国粹,涉及到教育事业,及教科书的编写,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黄节认识到各个国家由于土地、人民、宗教、政治的差异,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即“特别之精神”,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心。黄节国粹主义思想的宣传,配合了当时的民族民主革命。黄节的国粹主义思想是引人深思的,他肯定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启示我们要保持可贵的民族精神。黄节保存和发扬国粹的精神,得到后继者的发扬光大。黄节深厚的国学造诣,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对本国文化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