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短短数年间,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越来越大,引起学术界和监管层的广泛关注。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体系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深入研究影子银行体系与银行稳定性的关系并降低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基于相关理论分析,本文收集整理1987-2013年间数据,运用实证方法研究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首先,根据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将我国影子银行分为三类:银行体系内部的影子银行、银行体系外部的影子银行、银行内外部结合的影子银行,再分别选取理财产品、未观测信贷、信托资产和委托贷款作为三类影子银行的典型代表,并分别测算各部分规模,加总作为中国影子银行的总体规模,再选取“影子银行绝对规模/当年GDP”作为影子银行规模的相对值。其次,运用综合指标法,选取银行存款、银行对非政府部门贷款和银行国外净资产为先行指标构建IBSS指标体系来测度商业银行稳定性,在构建IBSS指标时,本文采用了变异系数法设定权重,很好的避免了由于人的主观因素形成的偏差,使结果更具客观性。再以银行稳定性指数IBSS为因变量,宏观经济指标为自变量,建立两者之间的回归方程,通过Forward Wald方法逐步选择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结果发现,M2增长率和固定资产增长率这两个变量通过显著性检验进入回归方程。最后,以IBSS作为因变量,影子银行相对规模和影子银行相对规模的平方作为自变量,M2增长率和固定资产增长率作为控制变量,建立它们之间的非线性多元回归方程。本文的结论是影子银行相对规模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商业银行稳定性与影子银行相对规模的一次项呈负相关,次项呈正相关,两者之间存在“U”型阀值关系。这个阀值为54.02%,即当影子银行规模小于54.02%时,随着影子银行相对规模的扩大,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提升;当影子银行相对规模大于54.02%后,其规模的继续扩大将会导致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下降。可见,影子银行规模对我国银行稳定性影响不是简单的促进和阻碍,它具有两面性,在影子银行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时,它有利于商业银行稳定性,但在超过临界值时,对商业银行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根据以上结论,本文指出要通过引导影子银行适度发展、构建影子银行体系审慎的监管框架、健全金融法律法规等多种措施,引导其规范化、阳光化发展,从而降低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