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苣纤维对SD大鼠繁殖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estch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粮添加适宜的膳食纤维能改善母猪的繁殖性能。传统的膳食纤维如米糠、玉米皮、麸皮、燕麦壳和苜蓿粉等在应用上存在含较高不可溶性纤维、含抗营养因子且易受霉菌毒素污染等问题。因此,开发安全有效的膳食纤维是畜牧行业的当务之急。菊苣纤维(Chicory fiber,CF)含有大量果聚糖,是理想的膳食纤维原料来源,但其对妊娠动物繁殖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还有待研究。本研究在解析菊苣纤维营养组分和糖组分含量的基础上,利用Sprague Dawley(SD)大鼠模型评估菊苣纤维对繁殖性能、肠道屏障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为菊苣纤维在母猪上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结果如下:1、菊苣纤维营养组分分析根据国标检测菊苣纤维中的常规营养成分含量(粗蛋白、粗脂肪、水分、粗灰分、粗纤维以及无氮浸出物)和糖组成(单糖、二糖、果聚糖)含量。结果表明,菊苣纤维含6.06%粗蛋白、0.55%粗脂肪、8.30%水分、8.84%粗纤维和72.14%无氮浸出物。无氮浸出物中包含大量果聚糖(60.10%)和少量单糖(4.15%果糖)和二糖(5.72%蔗糖)。总的来说,菊苣纤维是含大量果聚糖的纤维饲料原料。2、菊苣纤维对大鼠繁殖性能的影响以大鼠为研究对象,探究日粮添加不同水平菊苣纤维对大鼠繁殖性能的影响。选取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一只。具体分为对照组(基础日粮)、5%CF组(基础日粮+5%菊苣纤维)、10%CF组(基础日粮+10%菊苣纤维)和15%CF组(基础日粮+15%菊苣纤维)。大鼠经过适应期3d,试验期39d(妊娠期18d+哺乳期21d),实验结束后解剖母鼠采样。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日粮添加不同水平菊苣纤维均显著提高母鼠产活仔数和仔鼠出生窝重(P<0.05);同时10%CF组(P<0.01)和15%CF组(P<0.05)的仔鼠出生体重变异系数和母鼠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降低。(2)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在妊娠母鼠日粮中菊苣纤维最佳添加水平为10%。(3)与对照组相比,5%CF组和10%CF组母鼠血清中的尿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15%CF组的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10%CF组和15%C F组的血糖含量高于对照组(P<0.0 5)。3、菊苣纤维对大鼠肠道健康的影响(1)在肠道形态方面,日粮添加菊苣纤维提高母鼠小肠的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降低隐窝深度。与对照组相比,在十二指肠上,日粮添加菊苣纤维显著降低隐窝深度(分别为P<0.01,P<0.01和P<0.05)并增加了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P<0.01)。在空肠上,5%CF组的隐窝深度显著降低,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显著增高(P<0.01)。15%CF显著增加空肠(P<0.01)和回肠(P<0.05)的绒毛高度。(2)在空肠和回肠屏障基因表达方面,不同添加水平的菊苣纤维均能极显著提高母鼠空肠中ZO-1、Claudin-1和回肠中Occlddin的mRNA相对表达丰度(P<0.01);不同添加水平的菊苣纤维均能极显著提高母鼠回肠中CAMP、β-defense1和空肠β-defense1的mRNA相对表达丰度(P<0.01),显著提高空肠中CAMP、β-defense2的基因表达(P<0.05);不同添加水平的菊苣纤维均能极显著提高母鼠回肠中mucin3、mucin4和空肠mucin2、mucin3和mucin4的mRNA相对表达丰度(P<0.01)。(3)在肠道微生物方面,日粮添加菊苣纤维显著改变母鼠盲肠微生物菌群结构,降低微生物多样性;极显著提高拟杆菌门丰度(P<0.001),显著降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5%CF:P<0.05;10%CF:P<0.001;15%CF:P<0.01)以及变形菌门和疣微菌门相对丰度(其中10%CF变形菌门:P<0.05、15%CF疣微菌门:P<0.05);富集产短链脂肪酸的菌(如Anaerostipes和Lachnoclostridium),抑制与肠道炎症相关的菌(如Desulfouibrio和Sutterella)。(4)在短链脂肪酸方面,日粮添加菊苣纤维极显著提高母鼠盲肠内容物中丁酸和总SCFAs浓度(P<0.001),5%CF和10%CF组中乙酸的含量显著提高(P<0.001);10%CF(P<0.01)和 15%CF(P<0.001)极显著提高丙酸的含量,同时SCFAs G蛋白偶联受体GPR41和GPR43的相对mRNA表达也显著提高(P<0.01)。(5)在关联分析方面,Anaerostipes(P<0.05)、Subdoligranulum(P<0.001)和Lachnoclostridium(P=0.051)与繁殖性能产活仔数呈正相关关系;Anaerostipes(P<0.05)、Ruminiclostridium 5P<0.05和 PrevotellaceaeNK3B31group(P<0.05)与繁殖性能出生窝重呈正相关。综上所述,菊苣纤维能提高妊娠母鼠繁殖性能并促进母鼠肠道健康,最佳菊苣纤维添加水平为10%。
其他文献
本研究主要通过甘氨酸螯合铁(Fe-Gly)对蛋鸡生产性能以及蛋品质的影响,从机体抗氧化能力、血清生理生化指标、铁相关代谢酶活性、肝脏和十二指肠中铁转运蛋白基因表达以及主要组织器官和蛋中铁沉积研究其作用机理,确定甘氨酸螯合铁作为补铁剂在产蛋高峰期蛋鸡饲粮中的适宜添加水平,为甘氨酸螯合铁在动物营养中的应用及推广提供科学参考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选取810只健康且体重相近的26周龄海兰白蛋鸡,将
精油降低反刍动物甲烷排放存在瞬时性。了解瘤胃微生物对精油的响应及耐受机制是发挥精油长效性的前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研究以柚皮精油(Citrus essential oil,CEO)为代表,以灌注CEO不同阶段(未灌注期、响应期、耐受期和间歇期)的湖羊瘤胃液为菌源,通过体外产气试验,基于瘤胃微生物的菌群变化,探究CEO未灌注期、响应期、耐受期和间歇期瘤胃微生物对额外添加的CEO的响应;以C
耳聋是人类最常见的由感音神经性损伤引发的疾病,该病影响着全球6%以上的人口,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影响。耳聋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内耳毛细胞的缺失或损伤,次要原因是内耳感觉神经元受损。作为终末分化的细胞,内耳毛细胞和感觉神经元在受损后无法再生,这使得耳聋疾病难以得到有效的治疗。目前,改善听力常通过佩戴助听器、人工耳蜗等方式实现,但这些设备改善听力的基础是:耳聋患者耳蜗中仍然存在一定量的毛细胞和感觉神经元
高产奶牛繁殖力低下是当今奶业面临的重大问题,由基因表达调控异常导致的奶牛早期胚胎损失是影响奶牛繁殖的重要因素。NOP2核仁蛋白(NOP2 nucleolar protein,Nop2)是一种rRNA甲基转移酶,被证实是小鼠胚胎囊胚形成所必需的,其缺失会导致胚胎发育停滞并最终发生凋亡。然而,Nop2影响小鼠胚胎囊胚形成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在其他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中的作用也有待发现。在本项研究中,我
颜色是个体对不同波长光的认知,色觉对人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人类和猕猴通过视网膜的三种视锥细胞接受长、中、短三种波长的光信号,但后续视觉系统对颜色的表征不能简单地通过信号线性叠加解释,从视锥信号代表的波长到感知颜色需要多个区域的大脑皮层参与处理。负责处理颜色的皮层腹侧视觉通路上存在着对各种颜色敏感的细胞,并且颜色细胞在皮层上聚集形成了颜色功能模块。研究发现在这些区域内,色调相似的颜色刺激激活了相近的
养殖生产上,仔猪由于断奶时期的心理和环境因素会产生强烈应激,在断奶后一周内尤为严重,常常导致腹泻等“断奶后应激综合征”。肝脏是最容易受到应激损伤的器官之一,研究发现,断奶应激会导致仔猪肝脏出现严重的氧化应激损伤和细胞凋亡现象。肝脏是养分吸收代谢的重要场所,目前在仔猪断奶应激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肠道损伤,对肝脏功能损伤的研究较少。研究发现抗菌肽能够通过宿主免疫调节缓解肝脏炎症、提高抗氧化能力等保护人
粪污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奶牛养殖业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奶牛粪污组成复杂,氮和磷是粪便造成环境污染的化学元素,它们分别以多种不同形式存在于奶牛粪便中,粪源氮素和磷素的不同分型所具有的环境污染力也是各不相同的。另外,在奶牛粪便储存和堆肥过程中,粪便微生物通过自身代谢,可使氮素或磷素在不同分型之间互相转化,最终影响粪便对环境的潜在污染力;由此可知,微生物组成和氮磷组成对粪便的环境污染力具有重要影响
益生菌是一种绿色、安全的饲料添加剂,能够通过调节瘤胃发酵,显著提高奶牛产奶量和改善乳品质,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因此,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奶牛生产中。研究表明,与单一益生菌相比,复合益生菌的作用效果更佳。但是目前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对生产性能的影响上,缺乏作用机理的探究,阻碍了益生菌的进一步应用。本研究在探究复合益生菌对奶牛生产性能影响的基础上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复合益生菌对奶牛瘤胃菌群的影响。试验
天然免疫作为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对于机体抵抗外源病原微生物入侵非常重要。多细胞生物可以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s(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识别病原微生物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或自身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damage/danger-associated molecular
奶牛乳腺炎是外界病原菌入侵引起的奶牛乳腺组织炎症反应,给奶牛生产养殖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因此探寻防治乳腺炎的新方法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雷帕霉素是一种具有抗炎功能的药物,目前主要被用作免疫抑制剂和自噬激活剂,其在奶牛乳腺炎防治中的抗炎效果及作用机制值得深入探究。本文以奶牛乳腺上皮细胞(MAC-T)为研究对象,探究了雷帕霉素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