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四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在四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是关系到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四川农民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27.1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4121元,增长了31.42倍(未考虑价格因素,下同)。但四川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仍与全国平均水平、四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着较大差距,同时四川城乡收入差距也呈现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刚刚过去的2008年,四川“三农”工作遭受了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作为农业大省、劳动力输出大省的四川经历前所未有的艰难局面:“5·12”汶川特大地震,致使四川省农村经济损失达2700亿元;当前持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四川劳务经济受到严重影响。2009年四川农民增收的形势不容乐观,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仍然存在。
本文以四川省为例,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问卷调查与资料分析相结合等分析方法。首先,通过对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四川统计年鉴》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四川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变化情况,并与全国平均水平、四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比较,得出四川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正在逐年拉大。从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分析人均年纯收入,得出四川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主要依赖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增长不够,有待进一步提高;财产性收入虽然发展较快,但与全国平均水平(3.1%)相比,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其次,在充分借鉴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以四川成都、德阳、绵阳、雅安、广元、广安、攀枝花、西昌、达州、自贡、乐山等地区的317个农户为样本,对影响农户增收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政策因素、农户年龄因素、健康状况、农村基础设施、受教育年限、距离城镇距离等因素是影响农户收入增长的显著因素。越是利好政策、农户越年轻、身体越健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受教育程度越高,以及距离城镇距离越近对农户增收的促进作用越强。在以上分析结论的基础上,从加大对农户增收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教育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落实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