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一化学相关产品的合成反应机理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zing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量子化学理论方法对碳一化工的系列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验证了实际生产中催化条件的必要性,并为反应条件的改进提供理论参考。所有反应机理的研究均使用Gaussian 03程序计算完成。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甲醇与一氧化碳的微观反应机理。在B3LYP/6-311++G(d,p)水平上优化了反应物、过渡态及产物的几何构型,并通过振动分析和内禀反应坐标方法(IRC)分别确认了过渡态的结构与反应途径。在CCSD/6-311++G(d,p)水平上进行能量校正,并根据计算的势能面探讨了CH3OH+CO反应机理。结果表明,CH3OH+CO反应体系有三个可能的反应通道,产物分别为甲酸甲酯、乙酸、羟基乙醛,找到这三个反应通道,三个过渡态的虚频分别为:反应通道(Ⅰ)中TS1的虚频为1551.25 i·cm-1、反应通道(Ⅱ)中TS2的虚频为839.46i·cm-1、反应通道(Ⅲ)中TS3的虚频为1268.68 i·cm-1。在无催化条件下,计算得到生成甲酸甲酯、乙酸和羟基乙醛的反应活化能分别是364.71 5kJ·mol-1、460.775kJ·mol-1和611.402 kJ·mol-1,生成甲酸甲酯和羟基乙醛的反应为吸热反应,而生成乙酸的反应为放热反应。2.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甲酸甲酯下游产品开发甲酸和甲酰胺的微观反应机理。甲酸甲酯水解生成甲酸,甲酸甲酯氨解生成甲酰氨,其反应式为HCOOCH3+H2O→HCOOH+H3COH,HCOOCH3+NH3→HCONH2+H3COH。在B3LYP/6-311++G(d,p)水平上优化了反应物、过渡态及产物的几何构型,并通过振动分析和内禀反应坐标方法(IRC)分别确认了过渡态的结构与反应途径。在CCSD/6-311++G(d)水平上进行能量校正,并根据计算的势能面探讨了由甲酸甲酯生产甲酸和甲酰胺的微观反应机理。结果表明,计算得到甲酸和甲酰氨的活化能分别是340.947kJ·mol-1和300.62kJ·mol-1,生成甲酸和甲酰胺反应均为吸热反应。3.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甲酸甲酯异构化制乙酸的微观反应机理。在B3LYP/6-311++G(d,p)水平上优化了反应物、过渡态及产物的几何构型,并通过振动分析和内禀反应坐标方法(IRC)分别确认了过渡态的结构与反应途径。根据计算的势能面探讨了甲酸甲酯异构化制乙酸的可行性。在无催化条件下,结果表明,甲酸甲酯异构化制乙酸反应体系是一个双分子反应,并由一个反应通道引发反应,导致五个可能的反应通道,由此得到六个反应过渡态。经过这个系列反应得到的产物分别为乙酸、乙酸甲酯、甲酸。
其他文献
在世界性的刑事法律改革运动中,人权保护成为刑事法改革和刑事法交流的鲜明主题之一,这决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内在根据的。人权状况既是一个社会文明发达程度的标志,也是一个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是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大规模地利用太阳能,把廉价的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合成为富能的有机化合物,并释放出氧气(O2)的过程。5-氨基
提及“卡哇伊”,我们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可爱的小动物、玩偶、漫画及动画片中的卡通人物,或者是天真活泼的孩童、甚至是如孩童般的漂亮女性等等。在日本,即便是某些我们认
教学设计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复杂科学的形成和建构主义哲学思潮的兴起,教学设计研究者开始质疑和反思基于“原子论”的传统教学设计观及其设计方法,认为原本复杂性
采用流体力学参数法研究了煤沥青可溶组分TS在甲苯中的缔合行为,确定了TS在甲苯中不同温度下的临界缔合浓度,并计算出缔合过程中成核阶段和成团阶段的缔合动力学参数。结果表
传统会计报表既不反映人力资源价值也不反映人力资本,从而低估了企业资产总额,忽视了劳动者对企业的经济贡献。人力资源是企业全部资源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而应该在会计
世界各国都有相应的红色文化,我们在这里讨论的红色文化,狭义的讲指的是由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革命经历而形成的文化。近几年红色旅游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升温,红色旅游景点也吸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扩大消费需求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反映消费需求状况的重要指标,它的增长情况以及变化趋势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首先基于灰
单克隆抗体一直以来都被作为研究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的重要工具。国外研制的鸡CD分子的单克隆抗体为研究免疫细胞的生理功能及细胞表面标志的生物学作用等创造了有利条件,他们
访问控制作为关系数据库重要的安全部件,对整个数据库的安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数据库与Web的深入结合及隐私保护需求的逐渐复杂化,传统数据库访问控制机制无法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