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报人职业认同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mi87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拥有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质报刊——邸报,但这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大众化报纸,只在体制内发行。大众化报纸是纯粹的舶来品,一开始由传教士引入,后来中国人慢慢加入这一行业。受传统的汉族中心主义的影响,早期报刊从业者受到国人的轻视,直到19世纪70年代依然如此,报人仍然是不光彩的职业。这种情况直到甲午战后才有所改观。报人如何建构自己的职业认同是本文的核心问题,国人为何不接受报刊,为何鸦片战争已过去30多年国人仍然固守传统的思想樊篱,这种情况又是如何改变,这都是本文尝试着解答的问题。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一些概念化的内容,引入职业认同这一概念。同时简单介绍本文用到的一些社会史、思想史上的概念,如意识形态、汉族中心主义等。正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为“报人职业认同的艰难建构”,共分四节。第一节简单介绍新闻史上的消失者,以蒋芷湘、蔡尔康等人为例介绍《申报》主编群体的从业动机、从业经历。作为口岸知识分子,他们生活在两大文化板块的夹缝中,佣书西舍得不到师友的理解,撰写、编辑的内容又与自己所持有的价值观相冲突,他们经常生活在自我批判当中,很难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获得尊重、理解,更谈不上社会地位和职业认同。第二节介绍早期报人的从业动机。因为知识分子缺乏独立性,所以当旧的社会体制崩塌时,知识分子没有生存的路径,投身外报是把自己的技能转化为社会财富的途径,所以一些知识分子佣书西舍。但这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并没有多少职业认同在里面。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知识分子佣书西舍是报纸和报人的双向选择。第三节简单介绍报人消失的原因,报人消失受到社会环境和个人心理两方面的影响。虽然古老帝国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但因为汉族中心主义的影响,国人很难对外部世界产生严肃的关注,因而传统价值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排斥西学和西方文明的产物。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还是因为意识形态的争斗,传统士人为生活所迫佣书西舍,却一直放不下科举情结。榜上有名之后立即离开报馆。现代化社会结构与传统意识形态无法有效融合是报人消失的社会根源。第四节为早期佣书西舍的积极意义。早期报人为求生存不得已佣书西舍,后期陆续离开。实际上自此开始,知识分子走上独立生存的道路,摆脱了对王权的依附,生存空间和社会角色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重议新闻史上的文人论政,王韬与《循环日报》的地位、作用被夸大,原因在于近现代史的叙述是以民族国家的革命叙事为主题,新闻史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把王韬及其办报活动纳入革命的框架当中无限拔高。又从知识分子与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阐述了文人论政发挥作用的原因。文人论政与稷下学宫类似,之所以能在历史上青史留名一方面是精英文化崛起,另一方面是二者之间的关系把握比较恰当。第二章为“社会环境对报人职业认同的消解”,共分两节。分别阐述社会意识形态和科举制对报人职业认同的消解。第一节对早期报人的生存状态做纵向的对比。虽然可以看出报人的生存状态有所改观,但还没有根本改变。从梁发到王韬时间跨度为三十年左右,从王韬到蒋芷湘、蔡尔康时间跨度也在三十年左右,为何开关三十年意识形态仍然没有改变?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原因要从社会转型这一宏观的视角来考虑。1870年以前,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吸引了大部分国人的注意力,掩盖了中西之间的民族矛盾。尽管民族矛盾不断加深,士大夫阶层中的大多数人还没有感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革命性的冲击,传统文化的保守倾向也从主观上对西方文明采取选择性无视的态度。第二节简述科举制对报人职业认同的消解。主要从科举制对士人的吸引力、科举制的历史作用来阐述,另外士人与报人的角色冲突也是消解职业认同的原因之一。第三节讨论为何报人社会地位不高的问题。一是因为官方不认可,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统治者主张以礼治天下,强调官员作为楷模来影响、教化民众。官方不认可,由此带来的示范效应波及全社会,民众也不认可报人。二是因为报馆条件差、工资低,无法引进高层次人才,导致报人整体水平不高。三是因为没有新闻专业主义等理论作支撑,报纸格调不高。第三章为“报人职业认同的再建构”,共分三节。第一节以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为例,介绍《申报》在该案中的作用。新闻史上对此有所涉及,但有一种夸大的倾向。应该说《申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杨乃武案沉冤昭雪有其社会历史原因。杨乃武案是清末四大奇案,《申报》最开始报道时采用猎奇手法,有一些不实报道;后期随着案情的披露,《申报》对案件的公正审理起到一定作用。第二节介绍梁启超的新闻实践和当时社会精英的职业选择。清末版权制度的逐渐完善、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得知识分子的独立生存成为可能。彼时社会风气发生变化,民众逐渐认识到报刊这一大众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逐渐接受报纸报人,并形成读报的习惯。一些有影响力的大报如《时务报》等在国内畅销,启迪民智,向导政府。一些开明官员也支持报界的发展。当时的知识分子也不再汲汲于功名,林纾不做州官做报人,黄远生留下新闻记者“四能说”,顾颉刚回忆当时读报是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报纸成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第三节探讨社会风气变化的原因,此前报纸报人社会地位一直不高,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民众也没有读报的习惯,何以甲午战后出现办报高潮?原因就在于士大夫阶层真切感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在不改变社会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变革——洋务运动——被证明是失败的,只有进行深层的社会变革才能找到出路。此时意识形态开始更替,传统的一体化结构解体,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利用报纸传播新思想成为很多人的共同选择,报纸报人开始为社会所重视,由此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是报人职业认同建构的重要因素。结语部分对整篇论文进行总结概括,报人的职业认同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中间伴随着民族国家的建立,以及古老的帝国向现代化转型这一时代背景,西方新思想不断涌入,新的意识形态不断建构,与原有的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从这个角度来说,报人职业认同的建构也是整个社会意识形态更替以至新意识形态建构的整体过程的一部分。
其他文献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thinking behind the call for a revolution/an evolution in China’s 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China is still a developing co
期刊
这次展览会在长丝后加工方面与历届纺机展相比展出的样机更少,仅有经纬纺机公司、无锡宏源集团分别展出了JWFK6-10型假捻变形机、FK6·HY-2型高速弹力丝机和ASKV928型弹力丝
期刊
今天的中国俨然是一片大工地,基础建设如火如荼.而市场的多元化已经对工程企业发出了"挑战
期刊
电视剧是电视传播中的重要形式,直接影响着受众的情感模式和审美价值。现实题材的电视剧是反映生活的一面镜子,时下热播的都市情感剧中的女性角色也投射出社会中的女性形象。
期刊
学位
执业资格考试一般在省会或主要城市举行,例如,2008年10月18、19日进行的造价工程师考试,山东省的考点为济南和潍坊.对大部分考生而言,要赴外地参加考试.本人曾三次到外地参加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受到了各级政府、媒体、学者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带来了改变,他们通过互联网了解城市,想要融入城市,但是文化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