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知识经济的到来,高技术产业已被世界各国视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引擎,其发展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相比之下,“非高技术产业”(如中低技术产业)因传统的技术体系无法克服的高污染、高消耗、低产出和低效益等痼疾而备受诟病,甚至被视为“夕阳产业”,逐渐为各国政府和学者所忽视。然而,欧洲“低技术政策与创新(Policy and Innovation in Low-tech,PILOT)”项目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发现,欧洲几乎所有的中低技术产业都是具有创新性的,其发展仍具有很大的潜力。与欧洲相比,我国的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中低技术产业仍占有较大比重。如何有效促进中低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提高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对“后危机时代”的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阐述技术创新概念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参照OECD的制造业技术分类,运用聚类分析对我国中低技术产业做出科学界定,指出R&D强度差异是中低技术产业区别于高技术产业的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中低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由此得出中低技术产业在科技经费投入、人力资源结构、创新力度等方面均存在不足。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中低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有多方面的深层原因,既有历史原因、外部因素,也有中低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自身特点。要解决上述问题,应重新认识中低技术产业对经济的作用,重视中低技术产业与高技术产业之间的共生关系,重新认识中低技术产业中的技术创新,针对中低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特点,发挥其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