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卵巢低反应(POR)是目前辅助生殖技术(ART)助孕过程中面临的常见棘手问题。随着高龄人群再生育需求的激增,POR患者在助孕人群中的占比逐年增加。2011年博洛尼亚标准首次为该类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国际统一标准,但该标准存在诊断过于宽泛、缺少对卵子质量的评估等局限性。2016年波塞冬(POSEIDON)标准对POR人群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类,根据年龄、卵巢储备评估指标以及既往周期获卵数等将POR分为四类,明确了更为严格的诊断标准,重视年龄对卵巢反应和卵子质量的影响,从而有利于对POR人群的助孕指导。POR患者常用的超促排卵方案包括微刺激方案、拮抗剂方案、自然周期等,但获卵数及妊娠结局并不理想。2009年Kuang等人在1例高龄低卵巢储备的POR女性中首次应用黄体期促排卵(LPS)方案,取得了双胎活产的结局,为POR患者的临床助孕提供了新的策略。目前,LPS方案已经在临床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LPS方案是否适用于各类POR人群目前仍不清楚。研究目的 探讨在POSEIDON分类标准下,四类POR患者采用LPS方案的囊胚形成率。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接受IVF/ICSI治疗并采用黄体期促排卵的POR患者,总共220人。按照POSEIDON标准分为四组:PG1是低龄正常储备组(年龄<35岁,AMH≥1.2ng/mL);PG2为高龄正常储备组(年龄≥35岁,AMH≥1.2ng/mL);PG3低龄低储备组(年龄<35 岁,AMH<1.2ng/mL);PG4 高龄低储备组(年龄≥35 岁,AMH<1.2ng/mL)。所有患者均于自然周期排卵或HCG辅助排卵后接受黄体期刺激,比较各组Gn用量、Gn时间、平均获卵数、正常受精率(2PN率)、优质囊胚率(D5或D6)的差异。研究结果1.基线数据比较PG1、PG2、PG3、PG4各组分别有13、37、44、126例患者,各组间年龄、AMH、bFSH、丈夫年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BMI、周期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助孕参数的比较四组平均获卵数分别为:4.77(62/13)、3.59(133/37)、2.05(90/44)、2.33(293/126)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10.51);优质囊胚率分别是:50.00%、34.12%、51.72%、27.86%,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PN 率分别是:51.61%、63.91%、64.44%、68.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组间两两比较:(1)PG1 vs.PG2根据bFSH和AMH水平,该两组卵巢储备均较好。PG2为高龄(≥35岁)女性,平均获卵数、优质囊胚率与低龄组的PG1(<35岁)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2、P=0.12)。虽无明显差异,但低龄组的平均获卵数和优质囊胚率均较高龄组有增高趋势。(2)PG3 vs.PG4根据bFSH和AMH水平,该两组人群卵巢储备下降明显。两组间平均获卵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但是PG3为低龄(<35岁)患者,其优质囊胚率显著高于PG4(≥3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PG1 vs.PG3两组均为低龄(<35岁)患者,PG1卵巢储备指标优于PG3,平均获卵数显著高于PG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是两组优质囊胚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4)PG2 vs.PG4均为高龄(≥35岁)患者,PG2卵巢储备优于PG4,平均获卵数显著高于PG4(P=0.005),但是两组优质囊胚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研究结论1.年龄是影响卵巢储备、卵子质量,进而影响胚胎质量的关键因素。年轻POR患者的优质囊胚率优于高龄患者,增加获卵数目可增加优胚数;但对于高龄POR患者,单纯增加获卵数目并不能明显改善优胚率。2.对于POR患者,需采用个体化促排卵方案。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低龄低储备POR患者采用LPS方案,成囊率高于其他三组POR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