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内外食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传统的分离检测方法无法满足灵敏、快速的实时现场分析的需求。发展微型化的满足这种要求的分析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微流控芯片电泳作为一种微分析技术,具有分离速度快、分离效率高、消耗样品/试剂少等优势,在很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环烯烃共聚物(COC)由于其良好的光学和机械性能,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微芯片的制作,但COC表面具有强疏水性,会引起生物分子的非特异性吸附,限制了其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因此,对COC芯片微通道进行改性十分必要。鉴于此,本论文通过对COC芯片的动态改性,使其适合微流控芯片电泳分析,共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以聚乙烯醇(PVA)为添加剂对COC微芯片通道进行动态改性并建立了一种适用于动物源食品中磺胺残留的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PVA加入硼酸盐缓冲液中,增加溶液的粘度,并通过两者的络合反应动态形成硼酸化的PVA,达到动态改性及改善分离的目的。利用该缓冲体系对四种磺胺标准品进行电泳分离,在1min内所有组分全部达到基线分离,最高塔板数可达1.0×106/m。结合简单的样品处理,利用LIF检测的芯片电泳对牛奶和鸡肉中的磺胺残留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简单、快速而且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食品中磺胺残留的检测。(2)研究了水溶性多羟基聚合物对芯片通道进行动态改性的效果,分别以聚乙烯醇(PVA)-硼酸溶液和羟丙基纤维素(HPC)-硼砂溶液为缓冲对3种磺胺标准品进行电泳分离,系统考察了两种体系中缓冲溶液的粘度变化趋势以及粘度对电泳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在PVA-硼酸体系中缓冲溶液的粘度随着添加剂的含量、pH值的增加及硼酸浓度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而在HPC-硼砂体系中缓冲溶液的粘度随着pH和硼砂浓度增加而减小。两种体系中粘度的变化对各组分的迁移时间有显著影响但对分离效率影响不大。这两种添加剂都适合荧光胺衍生的磺胺等胺类物质的电泳分离。(3)利用聚乙烯亚胺(PEI)对COC芯片通道进行非共价键合涂层,使通道表面带上正电荷以抑制罗丹明类染料在微通道壁上的强烈吸附。流动电势测量结果证实,10%的PEI溶液冲洗可明显改变芯片通道表面的电荷,改性后的芯片可用于罗丹明B和6G的电泳分离。与其它动态改性剂改性的芯片相比,PEI改性能抑制罗丹明的吸附,获得较好电泳分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