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内化中的各状态分析——以道德知、情、意认同与否为视角

来源 :吉首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c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道德内化过程中,个体对社会道德的内化是存有多种复杂状态的。每种状态都切实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道德行为,同时也对应着很多社会道德问题。本文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三个方面来剖析道德内化中的各种状态,这将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道德内化的整个过程,有利于理解社会上存在的很多道德问题。  如果我们把道德内化简单理解为一个个体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其内在道德素质的过程,并从道德知、情、意认同与否三个方面来对之进行考察,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对社会道德在道德知、情、意三个方面的认同与否是不相一致的,这种不一致导致道德内化过程中的多种存在状态。也就是说,个体对社会道德在道德知、情、意各个方面有可能都认同或都不认同,也有可能在有些方面认同,有些方面不认同。并且这些不同的状态或者长期保持不变,或者会不断变化。  本文先对道德内化、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等做了详细的分析,之后又在此基础上,提及了道德知、情、意都一致认同和都一致不认同这两种特殊的状态,并具体详细地分析了其他六种主要的道德内化状态。依次是:道德认知认同,道德情感不认同,道德意志不支持;道德认知不认同,道德情感认同,道德意志支持;道德情感认同,道德认知不认同,道德意志不支持;道德情感不认同,道德认知认同,道德意志支持;道德意志支持,道德认知不认同,道德情感不认同;道德意志不支持,道德认知认同,道德情感认同。讨论这些不同的存在状态,对于个体道德品质养成、社会道德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其他文献
马克思理论探究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目标落实到具体的人,就是人的自我实现。人的自我实现从个体的角度来理解社会发展的目的,体现的是个人自我选择、自我发展
自主合作式教学模式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学习,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有效地将自主合作式教学模式引入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