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子学说中的“赤子之心”思想,是连结儒学核心理论范畴“仁”与“诚”的关键处所在,也是孟子学说乃至整个儒学思想体系不应忽视的核心理念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 研究“赤子之心”思想,应当细致考察其理论内涵及外延。“赤子之心”一词中,“赤子”是“心”的主要限定语和核心意旨。因此对于“赤子之心”语义的把握,除了要立足于孟子心学的基础之上,更必须先从原初境域下的语词入手,去理解“赤子”一词的实际理论内涵,并且分析其在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理论大环境和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局面下所呈现出的各种引申涵义和具体运用范式,由此来厘清“赤子之心”理念的具体所指。 对于“赤子之心”理论的理解,历代学者分别持有“民心”和“本心”两个不同的理解维度,其中尤以“本心”说的立论通达万变、精一纯粹,最为精彩独到。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于“赤子之心”的具体涵义就可以准确地以“本心”立说,亦即将“赤子之心”理解为人所皆有的本然纯真之态。这样理解的“赤子之心”,其丰富的理论特征主要包括了连续性、先验性和本体性三个方面。这些特征,都借由“赤子之心”思想同孟子学说各方面思想之间的紧密联系和融贯统一体现在了《孟子》的原典文本之上。也正是由于此原因,“赤子之心”思想可谓是统摄《孟子》全篇,在孟子学说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根本属性和核心地位。 孟子学说中的“赤子之心”思想,不仅向上继承了孔子仁学思想的精义,同时也向下对后世的相关心学思想有着深远的启发性意义。这之中包含了对于人类本真存在的呼唤,并且从这一点出发,“赤子之心”思想向我们展示出了儒家诚信文化独特的思想魅力。“赤子之心”思想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和现实关怀对于当前儒家诚信文化的复兴和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都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我们今天研究孟子的“赤子之心”思想,不仅应当从个人道德修养的角度去理解这一思想的内在意旨,更应当同目前的社会现实相联系,以便于更彻底更深入地发挥“赤子之心”思想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