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本上,采用多种分析研究方法,结合福建省实际情况对福建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对福建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具体如下: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结合定性分析方法,对福建省农村劳动力基本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得出福建省农村人口逐年增加,农村劳动力占农村人口比重增加,从1978年的35%增加到2005年的54%;结构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文化程度不高,劳动力负担较重,青壮年劳动力居多;就业分布表现为:一、二、三产业就业分布的比例为53∶23∶24,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内陆地区高于闽东南沿海地区;城市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均高于乡村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愿望强烈;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地劳比率变动法”测算出福建存在农村劳动力剩余,剩余数量为3.032×10~6人。采用定量、定性、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对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认为转移基本现状为:转移速度加快,从山区流向本省沿海城市、省外或国外,倾向于向非农产业转移;转移的特征为:长期性转移趋势,精英型转移,体力劳动职业为主,存在较大盲目性;转移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的推动和工业化、城市化创造的就业岗位的拉动;转移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乡镇企业低速度发展,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农村产业化程度低特别是第三产业比重低,现有的户籍制度限制和农民素质不高。以和谐理论为基础,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对福建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系统的和谐性进行综合分析,建立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计算得到系统的和谐度,从而得出结论: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系统的和谐度从1996年的0.5156变化为2005年的0.6226,说明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系统正在从一般向较为和谐方向变化发展,也说明福建省近10年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是有所成效的。根据文中定性与定量研究结果,采用规范分析方法,提出福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第三产业,乡镇企业发展配套改革;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调整协调城市布局,城市第三产业,政府推动;发展农业,发挥农业部门的“蓄水池”作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采用节省土地资源类技术,发展龙头企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制度保障上,形成以市场导向为主的转移方式: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加强政府服务:完善劳动力市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扩大劳务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