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云母的钡化处理及有机插层研究

来源 :武汉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wchy3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插层的层状硅酸盐作为一种新型复合材料,既具有粘土矿物的吸附性、分散性、流变性、多孔性,同时具有有机分子的反应活性,在环境保护材料、催化剂、纳米复合材料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云母是层状硅酸盐矿物中的一种,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然而由于层间阳离子和相邻的硅氧四面体片层之间的吸附作用强烈,导致层间域狭窄。大量实验表明,有机物离子难以进入云母层间,这大大制约了其在有机插层领域的应用。本文以黑云母为原料,在水浴条件下对其进行钡化处理,通过控制体系pH值、Ba2+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得到层间完全扩张的钡化黑云母。在此基础上,选取四甲基氯化铵、甲酰胺、乙酰胺及苯甲酰胺等作为插层剂,分别对钡化黑云母进行一次插层和二次取代插层,得到有机插层复合物。研究了复合物的结构,探讨了有机离子在钡化黑云母层间的排列方式和键合情况,并通过对插层过程的实时监测,提出插层机理。主要工作如下:(1)在黑云母的钡化处理实验中,通过控制单一变量,确定了黑云母的最佳钡化条件:溶液pH值为3、溶液中Ba2+浓度为0.8 mol/L、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20 h。XRD结果显示黑云母层间完全扩张,层间距由1.001 nm扩张至1.175nm。结合穆斯堡尔谱、XRF、FTIR以及TEM等测试结果表明:弱硝酸的氧化作用降低了黑云母片层的负电性,从而在Ba2+与K+交换过程中,减弱了片层对层间K+的束缚,加速了离子的嵌入迁出,并在整个交换过程引入大量的水分子,撑开云母层间域,实现黑云母层间的完全扩张。(2)选取烷基铵盐和有机酰胺衍生物为插层剂,系统研究了四甲基氯化铵、甲酰胺、乙酰胺、苯甲酰胺插层钡化黑云母的问题。XRD显示,经过四种有机分子的有机插层,钡化黑云母层间距由1.175 nm分别扩张到1.342 nm,1.202 nm,1.389 nm,1.682 nm。对于四甲基氯化铵而言,本身能够电离出有机阳离子,一次插层率达到100%;对于甲酰胺、乙酰胺、苯甲酰胺分子而言,通过稀盐酸质子化的一次插层率分别为85.8%、65.2%、0,表明对酰胺类有机物而言,尺寸越大,插层越困难。苯甲酰胺以钡化黑云母/四甲基氯化铵插层复合物作为前驱体进行二次取代插层后,也能顺利进入到钡化黑云母层间,二次插层率为76.4%。(3)研究了四甲基铵离子、甲酰胺、乙酰胺、苯甲酰胺在层间的排列和键合情况,XRD和FTIR结果表明,四甲基铵离子在层间以53°倾角在黑云母层间呈单层倾斜排列。甲酰胺、乙酰胺及苯甲酰胺在层间呈近垂直排列,甲酰胺中NH2端部分嵌入到钡化黑云母中六方环氧孔洞中,而乙酰胺和苯甲酰胺中NH2端会与内表面氧原子形成弱的氢键。(4)对苯甲酰胺二次插层钡化黑云母进行实时监测,FTIR结果显示插层大概经历三个阶段。活化阶段,少量四甲基铵离子的脱嵌和少量苯甲酰胺的插入使得钡化黑云母层间有机分子排列紊乱,此时苯甲酰胺在层中排列极不规整。取代阶段,四甲基铵离子大量脱嵌,苯甲酰胺取代四甲基铵离子大量进入到层间,此时可以观察到两种有机物在层间共存的状态。稳定阶段,四甲基铵离子全部脱嵌完成,苯甲酰胺逐渐排列稳定,此阶段虽然层间有机物只有苯甲酰胺,但却不足以插层起整个钡化黑云母层间。
其他文献
地下异质体的问题在实际工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废弃的地下人防工程、污水管道、矿山地下采空区、蚁穴、溶洞、局部软弱地层会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施工过程中的地下文物、城市地下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大量的信息与数据需要被处理和保存,因此人们希望信息存储器件的存储密度更高、容量更大、存取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并且更加微小型化。基于自旋转移矩的磁性随机存储器(Spin Transfer Torque Magne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TT-MRAM)依靠电流实现磁化翻转进而实现信息的存储,有快速写入、非易失性、可无限擦写等优点,有望成为第二代通用存
自18世纪末钢筋混凝土应用于建筑领域以来,混凝土的模板侧压力一直都是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模板侧压力的影响因素繁多,影响机理尤为复杂。各国的标准和规范都是类似的经验公式,考虑的影响因素差别较大,适用的条件也不尽相同,且制定规范时所依托的试验数据年代较为久远。所以现行模板侧压力计算公式的适用性有待验证。目前模板侧压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垂直结构上,而将倾斜结构的模板侧压力等同于相同高度处垂直结构的模板侧压
地质力学分类法(RMR法)是目前运用得较为广泛的岩体质量分类方法,但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调整分值较为模糊,评分具有主观性,常导致结论出现较大偏差的现象。其中,非连续面条件
电极作为常用的大地电场传感器,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观测数据的精确度与可信度。在使用天然场源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如MT、AMT等)中,由于天然场源的微弱性,电极自身电位差的大小以及其电位的稳定性,对最终反演结果的准确度与可靠度起着极大的影响。而对于长周期大地电磁观测,由于电极需要长期埋置在地下,随着时间的增长,电极内部电解质会逐渐流失,外界土壤中的杂质也会逐渐扩散到电极的内部。电解质浓度的降低和杂
根是植物的三大器官之一,根不仅将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地面上,更是对整个植物的健康生长起着关键的作用。根系的形态学参数,是植物学家研究植株健康与根系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的重要依据。因此,随着近些年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根系图像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本论文以三种不同场景下获得的具有不同特点的根系图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图像处理的方式从不同背景中提取出目标根系,并使用细化算法提取根的骨架,通过对其骨架进行形态学计算,
耗能减震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热门的抗震技术,是工程上研究的一个热点方向,适用于新建建筑和已有建筑的耗能加固。该技术通过在结构特定位置设置消能构件,通过构件的弹塑性或剪切滞回消耗输入结构中的能量,避免结构产生塑性变形,从而保证结构和人身的安全。本文针对一座现有结构,在其节点处布置阻尼器,并通过子框架将其连接形成的组合型结构:增设节点阻尼器的钢混框架结构。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建筑抗震规范和
随机干扰会导致生态系统稳态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这种转换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改变,目前,研究者考虑了非高斯噪声对蚂蚁觅食系统的影响,研究单个噪声对觅食种群系统的影响。本文考虑随机干扰作用于具有时滞的觅食系统中,研究了内外噪声驱动下的时滞觅食系统的统计性质。基于觅食种群模型,首先应用小时滞近似和马尔可夫近似,推导了觅食系统的稳态概率分布(SPD)表达式,主要研究噪声和延迟参数的改变对觅食
额外维理论和膜世界模型的一个显著成就是能够解决规范层次问题,同时这也使得量子引力的特征能标大小可以和弱力能标相比较。由此出现了大量的工作来考虑膜世界模型下引力子与标准模型中各种粒子的相互作用,以期在高能实验中能够探测到量子引力以及额外维效应。而以往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薄膜模型下引力与高能粒子的相互作用问题,却很少有人关注厚膜模型下的相关情形。本论文将应用弯曲时空量子场论的方法,主要考虑厚膜模型下引力对
影园位于扬州古城西城墙外护城河旁长岛的南端,是明末崇祯年间名士郑元勋的私家宅园,是郑氏兄弟的四大园林之一。影园由造园家计成和园主郑元勋共同进行规划、设计、建造,大画家董其昌为其题名。建成以后,以“三影(‘柳影’、‘山影’、‘水影’)”著称于世,实属扬州园林之精品、江南园林之上乘。但是此园因战乱不断,陆续遭到损毁,现今遗迹荡然无存。建筑是古典园林整体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建筑木构架结构不仅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