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吗啡肽2参与镇痛效应的形态学和机能学研究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haiwe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疼痛是长期困扰人类的顽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疼痛治疗中,最常用的镇痛药包括吗啡,可待因,度冷丁,美沙酮,曲马多等,其来源于植物或人工合成,主要作用于体内的μ型阿片受体(mu opioidreceptor; MOR)产生镇痛作用。但是这些外源性镇痛药都有副作用和成瘾性,长期使用无异于饮鸩止渴,而寻求一种疗效好,副作用小的镇痛新药迫在眉睫。Zadina研究组经过20年的努力终于找到了两种MOR的内源性配体,分别被称为内吗啡肽1(Tyr-Pro-Trp-Phe-NH2, endomorphin-1, EM1)和内吗啡肽2(Tyr-Pro-Phe-Phe-NH2, endomorphin-2, EM2)。EM对MOR的选择性和亲和力是δ,κ阿片受体的1000倍以上,而且具有明确的、比吗啡更强的镇痛作用。而作为一种内源性物质,EM的副作用非常小。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就完全有可能使用较小剂量的EM产生有效的镇痛作用,而避免常见的副作用,成瘾性和耐受性。然而EM的镇痛机理仍然不很清楚,只有搞清了EM镇痛作用的神经机制,才能开发出镇痛作用强和成瘾性及不良反应弱或无的止痛药物,有益于临床工作中对疼痛的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经典的疼痛传递通路为:背根神经节初级传入纤维在脊髓背角释放致痛物质作用于脊髓背角二级投射神经元,二级投射神经元将痛信息传递到高位脑中枢。当然,结状结和孤束核也参与了内脏痛信息的调控。脊髓背角或孤束核作为痛觉传递的闸门,在痛觉调控中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脊髓背角主要含有EM2,其主要来源于含EM2的背根节神经元发出的初级传入纤维;专职内脏信息传递的结状结中是否含有EM2至今无人报道。EM2在初级传入以及脊髓背角或孤束核的镇痛效应并不明确,其作用机理尚处于空白,亟需深入开展研究。本论文综合利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行为学、药理学以及电生理学等实验方法,在初级传入以及脊髓背角或孤束核水平深入探索EM2镇痛的具体分子机理。本研究具体分为三部分。一、内吗啡肽2在结状结参与内脏痛调控的机制以往的研究表明,内吗啡肽2(EM2)与μ型阿片受体(MOR)及其它一些神经递质共存于背根节神经元和初级传入纤维。然而,专职内脏信息传递的结状结中是否含有EM2至今尚无报道。在本实验中:1.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显示有43.5%的结状结神经元呈EM2阳性,这些阳性神经元以中小型细胞为主。2.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显示在这些EM2免疫阳性的神经元里,有15.2%,27.8%,74.4%以及25.2%的神经元同时表达有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一氧化氮合酶(NOS)以及血管活性肠肽(VIP)。另外,EM2免疫阳性的神经元里几乎有90.8%的神经元包含有MOR,并且在迷走神经干上面我们发现了EM2/MOR双标的结状结外周突神经纤维。3.利用生物素化葡聚糖胺注入结状结顺行追踪外加免疫荧光三标的方法,我们在孤束核(NTS)里发现了大量的EM2/MOR双标的结状结中枢突神经纤维。4.进一步的免疫荧光三标显示一些EM2/MOR双标的结状结神经元和轴突同时包含有SP或者CGRP。5.在超微结构水平,包埋后免疫电镜双标显示在NTS的突触前终末里,EM2免疫阳性金颗粒和SP免疫阳性金颗粒共存于相同的突触囊泡里面,并且MOR免疫阳性金颗粒同时存在于突触前膜和后膜之上。6.此外,在将福尔马林灌入胃内造成急性内脏伤害性刺激的大鼠模型中,我们发现结状结里Fos阳性的神经元大部分是EM2阳性的,并且与对照组相比EM2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有明显的增加。以上这些结果表明EM2与MOR及其它神经递质共存于大鼠结状结的神经元和轴突内,EM2有可能在结状结神经元的轴突终末释放出以后,通过作用于突触前的MOR去调控其它神经递质的释放或者作用于突触后的MOR去调控其它神经递质的突触后效应,进而调节内脏痛信息的传递和内脏反射的形成。二、内吗啡肽2在背根节参与躯体痛调控的机制最近的一些形态学实验证实SP与EM2和MOR共存于背根节神经元的胞体和初级传入纤维,这强烈预示着EM2极有可能通过作用于脊髓背角突触前的MOR进而抑制SP的释放,最终调控伤害性信息的传递。但是,至今并未有实验报道EM2能抑制SP的释放,在本实验中:1.将CFA注入大鼠足底,建立炎性痛模型。2.我们以镇痛药的有效镇痛剂量除以呼吸抑制剂量或循环抑制剂量的比值作为评判药物安全性的指标。EM2的该比值远远低于吗啡等阿片类镇痛药的该比值。另外,我们还发现连续使用EM2,其镇痛作用风采依旧,而吗啡等则产生了明显的耐受。3.来自于DRG的中枢突在脊髓背角突触前释放致痛物质:SP, SP作用于突触后相应受体产生突触后效应,是痛觉传递的核心环节。在形态学实验中发现,EM2与SP和MOR共存于DRG神经元的胞体、中枢突和脊髓背角的终末内。4.为了更直观地显示脊髓背角阳性终末的微观结构。我们用免疫电镜包埋后染色显示,EM2, SP分别或同时存在于突触前囊泡,而MOR同时存在于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基于上述形态学研究结果,我们提出假设:当痛觉信息从外周传递到脊髓背角时,EM2与SP共同释放,EM2结合于突触前膜的MOR,抑制SP的释放,实现镇痛效应。5.为了证实以上假设,首先,在行为学实验中,我们发现SP的拮抗剂与EM2之间具有协同镇痛效应。6.其次,在脊髓背角神经元膜片钳全细胞记录中,预先阻断电压门控钠通道和突触后受体,EM2仍然可以作用于突触前膜的MOR抑制谷氨酸的释放。7.最后,由于膜片钳无法精确定量SP释放量的变化,我们利用新购置的微透析装置证明:EM2确实能作用于突触前膜的MOR,从而有效地抑制突触前SP的释放。上述研究结果证实了我们的假设,即EM2会结合于突触前膜的MOR有效抑制致痛物质的释放,最终起到镇痛作用。三、内吗啡肽2与μ型阿片受体在脊髓背角参与糖尿病性痛调控的机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一再上升,目前我国有糖尿病患者五千万,每年新增两百万。糖尿病性痛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下肢远侧端的痛觉过敏和异常疼痛,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往对糖尿病性痛的研究都集中在外周神经末梢变性和炎性脱髓鞘的基础之上,而本项目另辟蹊径,从糖尿病性痛状态下脊髓背角内吗啡肽2(EM2)与μ型阿片受体(MOR)减少的角度出发,综合利用多种实验方法对糖尿病性痛进行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深入研究,以期能够在脊髓水平对糖尿病性痛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治疗,为临床实践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我们综合利用各种实验技术,得出以下实验结果:1.糖尿病组小鼠血糖迅速升高并且维持在高水平状态,出现了明显的机械性痛觉过敏。2.在糖尿病性痛形成时,一些经典的兴奋性或抑制性的神经递质和调质(如SP、CGRP、NO、Glu、GABA等)没有参与糖尿病性痛的形成。3.与对照组相比,在糖尿病性痛形成时糖尿病组脊髓背角EM2或MOR免疫组化阳性产物的密度显著减少,且表达的减少与痛觉阈值的降低密切相关。与此同时,EM2和MOR免疫荧光双标产物也出现了显著减少。4.在糖尿病性痛行为学研究中观察到,虽然EM2与各种阿片类镇痛药都能剂量依赖地产生镇痛作用,但EM2的镇痛作用更明显;与吗啡相比,相当剂量的EM2具有更好的镇痛效果。5.我们对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进行了NeuN和EM2的双重染色,NeuN和MOR的双重染色以及TUNEL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的背根神经节中神经元的总数量并没有减少,且没有出现凋亡。但是,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的背根神经节中EM2或MOR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出现了显著减少。6. 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脊髓背角MOR的表达在突触前和突触后两个水平都出现了显著减少。7.脊髓背角神经元细胞外电生理检测结果提示在糖尿病性痛状态下,痛觉信息在脊髓水平的传递出现了中枢敏化。8.利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的方法我们发现EM2作用于MOR以后主要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途径发挥胞内信号转导效应。9.在糖尿病组,系统给予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醛糖还原酶抑制剂fidarestat或者蛋白质糖基化抑制剂alagebrium,都能不同程度地阻止痛觉过敏的产生。而在对照组,上述药物对于痛觉阈值并没有影响。10.利用病毒载体感染的方法在糖尿病性痛状态下上调脊髓背角内EM2和MOR的表达,产生了持续的镇痛作用。以上结果我们提出如下结论:慢性糖尿病状态下,由于某个或某些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了背根节神经元中EM2和MOR以及背角神经元中MOR的合成减少,进而使脊髓背角的EM2和MOR显著减少,内源性镇痛作用的减低导致了痛觉过敏的产生,即糖尿病性痛。揭示出一种新型镇痛剂的镇痛机理,对于开发临床镇痛新药至关重要。综上所有结果,本论文综合利用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先进技术,在初级传入(结状结和背根节)和中枢水平(孤束核和脊髓背角)深入研究内吗啡肽2(EM2)参与调控内脏痛和躯体痛的具体分子机制。本论文的结果不仅对于阐明疼痛的中枢机制、理解内源性阿片肽与阿片受体在病理状态下的功能、推动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开发新一代临床镇痛药物、造福疼痛患者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其他文献
近年来,微课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其在教育改革深化的同时,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微课以其科技先进而又
随着新型高性能无人机系统的发展,对飞行控制系统的功能与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飞行控制系统核心的飞行控制计算机,通常采用余度的方法来提高任务可靠性。根据基于CAN总
长期以来,甲板起重机的设计主要依靠经验判断,此方法不仅被动地设计而且在设计过程中浪费大量资源。本课题针对镇江金舟船舶设备有限公司设计的10t×10m甲板起重机吊臂的结构特
山楂叶总黄酮(HLF)是从山楂叶片中提取出来的主要活性物质。近年来大量的研究显示HLF在调节血脂代谢方面有良好的作用;研究结果也同样显示出HLF可以改善高脂大鼠的高胰岛素血症
重大工程项目如航空航天、机械以及土木工程结构中损伤的存在会影响结构的正常运行,甚至引起灾难性的后果。结构健康监测技术能提供有关结构健康状况的实时信息,近年来成为工程
高空长航时无人机成本高、飞行时间长、执行任务复杂,因而对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具有更高的要求。飞行控制系统是无人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采取措施来提高其安全可靠性,其
<正> 一八九八年意大利解剖学家高尔基氏于神经细胞中发现一种特殊小体,后被称为高尔基体,它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在动物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内一些物质的积聚,加工和
风电产业的迅速发展对风力发电机组齿轮箱运转的稳定性及可靠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深入研究风电齿轮箱行星齿轮传动的强度,对提高齿轮承载能力及传动的平稳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太阳能光伏产业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快速发展,对半导体行业提出能够生产直径更大、质量更高单晶硅的要求,目前制备高品质硅单晶的最常用方法为直拉法(CZ法)。在实际使用直拉法生长硅单晶时,通常通过改变两个关键变量-拉速和热场温度来控制晶体直径。并且,由于晶体生长过程中存在三个特性:一是晶体直径对拉速和热场温度变化的响应存在时间滞后的特性,二是晶体生长过程体现非线性特性,三是晶体生长过程中的各种参数随时间缓
资本在银行经营中发挥着抵御风险、吸收损失、满足监管要求、确保稳健经营的重要作用,是银行最宝贵和稀缺的资源。经济资本作为吸收非预期损失的资本,因其理论客观性和实践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