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脑梗塞是危及老年人生命健康的常见病,是人类致死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研究进展迅速,从系统水平及分子水平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脑缺血自身“代偿性血管再生”,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理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目前实验研究多根据青年对象的研究结果进行推测,其结论与脑梗塞多发于老龄人群的临床实际相距甚远。老年脑梗塞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原因与其易感性和患病后损伤的严重性密切相关,缺血性中风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有明确疗效,但关于中医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再生方面的研究少见报道,本课题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从细胞、分子、基因水平探讨老龄大鼠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再生机制及中药复方脑脉通对微血管再生的促进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目的 1 从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脑微血管再生揭示老年脑缺血再灌注血管再生机制。 2 通过老龄大鼠血管再生有关方面的研究,探讨老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特点。 3 探讨中药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促血管再生的作用机制。 4 通过促血管再生作用,评价脑脉通对老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1 运用光镜、电镜、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技术比较青年和老龄大鼠脑缺血3h再灌注1d、3d、6d、12d脑组织含水量、梗死面积、细胞凋亡、脑组织超微结构、微血管数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及其VEGF、VEGFR、TGF-β1mRNA表达。 2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药复方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血管再生作用,从VEGF、VEGFR、TGF-β1、bFGF表达及其VEGF、VEGFR、TGF-β1mRNA变化方面研究脑脉通促进血管再生的作用机制。 结果 1 老龄大鼠缺血再灌后脑微血管再生及脑脉通促脑微血管再生作用 ① 神经功能评分:老龄模型组Ⅰ3h、Ⅰ/R6d高于青年模型组相同时点(P<0.05,P<0.01),老龄大鼠Ⅰ/R1d神经功能评分最高;脑脉通组Ⅰ/R3d、6d、12d低于老龄模型组同时间点(P<0.01);脑脉通组Ⅰ/R6d、12d低于尼莫地平组同时间点(P<0.05)。②脑组织含水量:脑缺血3h老龄大鼠即开始发生明显的水肿,到1d都达到高峰,直到6d以后脑水肿开始明显减轻;脑脉通组Ⅰ/R1d、3d、6d脑组织含水量均低于老龄模型组同时间点(P<0.01,P<0.05)。③梗死面积:老龄模型组Ⅰ3h、Ⅰ/R3d高于青年模型组相同时点(P<0.05,P<0.01),老龄大鼠3d达到高峰,峰值一直持续到6d,老龄大鼠峰值显著高于青年大鼠;脑脉通组各时间点均低于老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同时间点(P<0.05,P<0.01)。④细胞凋亡:老龄模型组与青年模型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老龄假手术组、老龄模型组Ⅰ/R3d、6d细胞凋亡数增多(P<0.01)。老龄大鼠细胞凋亡数在3d达到峰值;与老龄模型组相同时间点比较,尼莫地平组和脑脉通组Ⅰ/R1d、3d、6d、12d凋亡细胞数减少(P<0.01);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脑微血管再生作用机制研究与尼莫地平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脑脉通组工/R3d、6d凋亡细胞数减少(P<0.01)。⑤脑细胞的超微结构:模型经脑脉通治疗后3h一3d神经元、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总体变化与老龄模型组无显著变化。但3d以后脑细胞的超微结构病理变化明显减轻,线粒体仅有轻度水肿,峭部分消失,膜部分消失,粗面内质网正常,其余细胞器正常,12d观察细胞质、胞核、细胞器基本正常。⑥脑微血管超微结构变化:脑脉通组大鼠3h一3d血管病理变化不明显,3d以后血管病理改善明显,可见毛细血管周围轻度水肿,吞饮泡减少,微绒毛减少,线粒体轻度水肿,基底膜仅有轻度缺损,局部水肿。到12d血管超微结构基本恢复正常。⑦脑微血管及血管腔面积:与青年模型组同时间点相比,老龄假手术组血管密度增高(P(0.01),老龄模型组I/Rld、3d、6d、12d血管密度及场面积降低(P<0.05,P<o.01),老龄模型组缺血再灌注ld微血管数量达到造模后峰值,3d后又开始下降,持续下降到12d;与老龄模型组比,脑脉通组I3h、I/Rld、3d、12d微血管密度升高(P(0.01),脑脉通组I3h、I/R3d、6d、12d血管场面积增加(P(0.01,P<0.05);与尼莫地平同时间点比较,脑脉通组工/R12d血管数增多(P<0.01),脑脉通组I3h血管场面积增多(P<0.01)。2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有关促血管再生因子表达及脑脉通的作用 ①VEGF表达变化:与青年模型组大鼠相同时间点比较,老龄模型组I/Rld表达增 强(P<0.01),其余各时间点及老龄假手术组表达均减弱(P<0.01,P<0 .05),老龄组峰 值在ld,3d一6d呈逐渐减弱趋势;脑脉通组I3h、工/R3d、6d、12d表达均高于老龄模型 组相同时间点(P<0 .01);与尼莫地平组相同时间点比较,除脑脉通工/R3d,其余各时间 点表达均增强(P(0.01)。②VEGFR表达变化:与青年组比,老龄模型组I/Rld vEGFR 表达增强(P<0 .01),其余各时间点及老龄假手术组表达均减弱(P<0 .01),老龄模型组 缺血3h开始增强,1d达到峰值,3d一12d逐步上升;脑脉通组各时间点表达均高于老龄模 型组相同时间点(P<0.01);与尼莫地平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脑脉通组I3h、I/Rld表达 增强(P<0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