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OLED)是新一代平板显示技术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也是21世纪首选的绿色照明光源之一。器件的全彩色化是检验其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而通过白光加滤色膜是实现彩色化的主要方式。因此,制备色纯度好,发光效率高,热稳定性好,寿命长的白光器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其市场化和实用化至关重要。本课题在色度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白光的三种结构。分析了器件合成白光的原理,研究缓冲层材料,发光材料,不同掺杂剂对器件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并成功的制备了这几种器件。白光的结构分别为ITO/CuPc(5nm)/NPB(45nm)/AND(15nm):TBPE/A1q3(20nm):DCJTB/A1q3(30nm)/Mg:Ag(150nm),ITO/2T-NATA(15nm)/NPB(50nm)/NPB(30nm):DCJTB/NPB(40nm)/BCP(10nm)/A1q3(80nm):C545T/LiF(1nm)/A1(20nm)以及ITO/MEH-PPV/AND:TBPE/A1q3(30nm)/LiF(0.5nm)/A1(200nm),均获得了亮度均匀的白光器件,为白光器件的制备提供了多种途径。此外,还讨论了传统的掺杂型绿光器件,结构为ITO/2T-NATA(15nm)/NPB(80nm)/A1q3(80nm):C545T%/A1q3(16nm)/LiF(1nm)/A1(200nm),研究了掺杂机理及器件的光电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