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视角下的巴蜀地区建筑改造设计研究——以重庆、成都地区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zc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建筑改造的风潮已吹袭全国各地,中国西南以巴蜀地区模仿民居的改造情形为典型代表,各地都希望通过地域性建筑改造来解决建筑地域性与全球建筑趋同化之间的矛盾,从而突出地方特色,在提升地方形象的同时也达到经济创收的目的。但目前的地域性建筑改造多流于模仿的层面,仅采用简单的符号复制,从而陷入了“八股文”似的形式主义套路。  巴蜀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特殊的地理环境,这些都为当代巴蜀地域建筑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本文尝试从建构角度出发,在建筑改造领域,倡导树立从技术及文化出发的设计观念;在建筑改造的建造过程中,注重真实性、逻辑性及创造性的原则;同时针对巴蜀地区的经济及技术条件,在材料选择及建造工艺上,注重当地性,当代性和大众性。这种方法能针对性地解决目前巴蜀地区地域性建筑改造问题。因为建构视角下的建筑改造观,是发展的设计观,它反对对历史形态的生硬模仿,提倡在突出地域特色的同时又强调建筑时代性的特征。  文章第一部分(第一章)阐述了研究背景和意义,界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内容,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及理念,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框架。  文章第二部分(第二章)介绍了巴蜀地域性建筑的基本认知,并介绍了该地区建筑创作中一些对目前建筑改造具有启示作用的设计手法,然后分析了目前改造的现状及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研究目标和方向。  文章第三部分(第三章、第四章)从建构学的理论角度对巴蜀地区地域性建筑改造进行了分析总结。  文章第四部分(第五章)对建构视角下巴蜀地区地域性建筑改造提出了设计原则和方法。  文章第五部分(第六章)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地域性建筑改造的趋势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全文通过调查分析及理论阐述得出在巴蜀地区改造中应遵循改造的真实性、逻辑性、创造性和文化延续性的原则,并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改造设计方法。
其他文献
中国封建时期的礼教思想具有非常典型的特点,对建筑形制、空间的影响极大,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和中国传统建筑均发展至鼎盛。其中女性因社会地位低下,其活动空间受到严重制约,也影响
随着城市文化保护意识的觉醒,通过城市道路沿线的变化来回溯城市空间变迁过程,成为建筑与城市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道路是社会演变的缩影,其沿线空间则是城市记忆的延伸,通过对
本文是一份以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建筑工作室(Urban Architectural Lab,以下简称UAL)2006年至2013年内的建筑设计实践为样本,用样本研究的方法,从环境结构的
近年来,汽车大量进入家庭,停车问题也日益凸显。而去体育场馆看比赛,看演出这种休闲消费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受。由于体育场馆对于停车设施的考虑不足,选择与组织的不完
城市开放空间的环境特征与城市犯罪之间有着复杂的联系。笔者以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合肥晚报》社会版的报道中所搜集的犯罪数据为本文研究的基础数据,对合肥市犯罪空间分
在我国,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快速发展中所带来的城市问题和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城市无序蔓延导致耕地的减少、为居民所提供的生态休闲场地越来越少;同时城市居民收入
2006年“世界遗产日”无锡会议后,国内学术界又进一步掀起了针对工业遗产保护方式及途径研究的热潮。工业遗产保护性利用案例近年也明显增多,而像和记洋行这样一处大规模、保
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巨变,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享受了城市文明。然而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也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引发了城市土地资源紧张、道路交通
既有住宅更新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面对住区极其复杂的即成环境,只有居民才真正了解其中的问题,只有居民才了解他们自己的需求和意愿。论文以天津大学六村住宅区
传统民居是我国重大文化遗产,应该受到保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皖南传统聚落群中开始涌现很多新建的民居,民居的改变很大程度上是无序的和自发的,其室内外热环境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