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量与施氮量对红花产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gg59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为菊科1~2年生草本植物,以花入药,是传统的大宗中药材。红花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降低胆固醇、降血压等功效。红花种子中亚油酸的含量高达80%,可用来榨取高品质植物油,榨油后的饼粕是优质蛋白饲料。红花还可提取红色素和黄色素作为染料和着色剂。红花集药用、食用、染料、油料和饲料于一身,开发前景广阔。本研究以红花为对象,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水肥互作对产量、品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灌水量和施氮量对红花抗逆性的影响。在灌水量为3600m~3·h
其他文献
人类经济快速发展,大量的废气、废水、废物等排放到环境中,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3α-HSD基因是睾丸酮丛毛单胞菌(Comamonas testosteroni)的关键酶3α-羟类固醇脱氢酶/碳酰基还原酶(3α-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carbonyl reductase,3a-HSD/CR)基因,对环境污染物中的类固醇化合物有很好的降解作用。本试验以果蔗品种宁德、
学位
合理的农作制度是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通过对嘉兴市南湖区大棚生姜—晚稻水旱轮作模式推广历程和现状的调查,从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并分析该模式在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对策,对于促进水旱轮作模式及其它粮经结合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一定借鉴和参考价值,为发展农作制度新模式和可持续生态农业提供参考。本文从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角度综合分析了大棚生姜—晚稻水旱轮作模式
学位
为探索小麦低温灾害的影响及诊断方法,本研究于2010~2011年在北京市小汤山国家精准农业示范基地进行了播期品种试验,分别于2008~2009年、2010年在河南省商丘市农科所试验基地进行了播期品种密度试验、人工霜箱低温胁迫模拟试验,分析了越冬冻害和晚霜冻害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农业无线远程监控系统对田间气象数据的实时监控,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小麦低温灾害诊断方法,并对有
学位
短葶山麦冬是百合科山麦冬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叶长线形,四季常绿,总状花序淡紫色小花,坚果成熟后为深绿色或蓝黑色,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野生分布与栽培。本文采用2年生短葶山麦冬盆栽苗为研究对象,设置干旱、高温、低温、遮荫四种胁迫处理,测定在不同胁迫条件下短葶山麦冬的主要生理生化指标,旨在探明逆境胁迫对短葶山麦冬造成伤害的机理,为短葶山麦冬的种植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并研究其园林应用。主要结论如下:(1)在水
学位
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 L.)为茄科曼陀罗属一年生有毒植物,近年来在进口大豆中常截获到含有曼陀罗种子,其对大豆的栽培及食用形成了威胁。前期研究表明大田伴生一定数量的曼陀罗时会造成大豆减产和品质下降,为了明确其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危害机制,本研究以曼陀罗(D. stramonium L.)为供体,大豆(Glycine max(L.)Merrill)种子为受体,用室内培养皿法和显微技术
学位
叶片表面茸毛是水稻形态学特征上一个重要的农艺性状,对水稻的生长及生理特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水稻茸毛基因进行遗传学分析及精细定位,为该基因的图位克隆及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本实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用叶片具有茸毛特性的水稻品种75-1-127和无茸毛水稻品种明恢63进行正、反交,对杂交后得到的F1代单株及F1单株自交后获得F2代群体的叶片表型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F1植株叶片
学位
银杏是我国传统的药源植物,本研究以春季的银杏幼叶为外植体,通过建立悬浮细胞培养体系,探讨不同浓度的NaCl和稀土铈(Ce~(3+))对细胞生长生理及黄酮代谢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以春季的银杏幼叶为外植体,建立无菌培养体系。经过正交设计和叶块生长情况的综合分析,表明以70%酒精30s+0.1%升汞8min的消毒灭菌方案最佳。该灭菌组合处理下叶片的成活率高而污染率、褐化率相对较低,利于后代的继代培
学位
渭北旱塬区是陕西省重要的冬小麦生产基地。但该区为典型的雨养农业区,地表及地下水资源匮乏,降水利用效率低;同时农田土壤肥力低下,限制了当地冬小麦产量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而,为探索出能够有效集雨保墒、充分发挥降水生产潜力的冬小麦栽培模式,实现冬小麦产量再上新台阶,同时逐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对于保障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2007-2010年期间在地处渭北旱
学位
本实验旨在从大豆根瘤中筛选具有抗有毒有机试剂、抗病原真菌并具有高固氮酶活性的优势大豆根瘤菌菌株。实验用大豆根系分别采摘自陕西西安(34.42N109.05E)及杨陵(34.28N108.06E)两地的农田。选取根系上发育健壮的根瘤,采用YMA平板法分离纯化根瘤菌,得到32株菌。根据分离的32株菌在YMA培养基上的形态学特征,选择长势较好、菌落形态有差异的11个菌株进行实验。对供试的11株根瘤菌进行
学位
本文通过设置在定西市李家堡镇的钾肥长期定位试验,以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长期不同施钾梯度下的马铃薯为试验研究对象,重点对2011年马铃薯的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土壤养分等方面的指标进行全年的连续观测和研究分析,为半干旱区马铃薯钾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不同施钾水平马铃薯整体出苗状况良好,总体达到80%以上。出苗率最高的是K3处理,为97%;马铃薯整个生育期,株高表现为先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