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百草枯(paraqual,PQ)是一种在世界各个地方高频率使用的有机杂环类接触性除草剂。我国是人口和农业大国,农村广泛可见PQ的销售,目前其中毒报道已引起社会普遍关注。PQ可经皮肤接触、口服等多种途径对机体肺、心、肝、肾等多种组织器官造成损害,最终引起呼吸衰竭或多器官功能障碍引起死亡,临床病死率可高达40%-50%。其中肺组织的损伤最为严重,初期表现为巨噬细胞浸润等肺泡炎改变,结局出现胶原和细胞外基质沉积形成肺纤维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是一种在机体各个组织器官都有广泛分布的血管生成因子,可对损伤部位的自我修复起促进作用,能够增加成纤维细胞蛋白质的转录与表达进而促进细胞外基质沉积。本研究通过建立PQ致大鼠肺纤维化动物模型,观察在PQ致大鼠肺纤维化过程中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和bFGF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探讨bFGF在PQ诱导大鼠肺纤维化组织中的作用。 方法:选用健康清洁雄性SD大鼠80只,体质量(220±20)g,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10mg·kg-1百草枯溶液,对照组大鼠注射等渗盐水。实验组大鼠分为1d、3d、5d、7d、10d、14d、21d、28d组,每组5只,按观察时间分批处死;对照组大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5只,按实验组大鼠处死时间点分批处死。观察每组大鼠肺形态学变化,肺组织苏木精-伊红(HE)和Masson染色,免疫组化SP法检测bFGF在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 结果:染毒后大鼠出现异常行为变化;肺组织3d出现中性粒细胞浸润,5d时胶原纤维增生,14d时肺泡周围不规则的胶原纤维明显增多,28d时肺明显纤维化,胶原纤维广泛分布。bFGF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染毒大鼠支气管黏膜上皮、肺泡壁上皮、炎性细胞以及肺泡腔内的巨噬细胞内bFGF呈阳性表达,且随着时间变化,其表达逐渐增高,而至28d时稍减弱。 结论:(1)本实验对SD大鼠通过腹腔一次性注射PQ溶液,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以及对大鼠肺组织进行HE及Masson染色来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发现大鼠腹腔一次性注射 PQ溶液造成肺组织初期炎性损伤并渐进发展成肺间质纤维化,此实验操作简单,费用合理,是复制肺纤维化动物模型的有效途径。 (2)PQ中毒造成肺损伤的组织中bFGF含量和分布随疾病发展进程而发生变化,早期中毒大鼠肺组织中出现棕黄色颗粒的细胞较少,随着中毒时间的增长,阳性表达也逐渐增强,这说明bFGF可能与胶原纤维的表达和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与分解有关,对肺纤维化过程起重要作用,参与疾病发生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