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题材在当代油画中的视觉表现研究——以许江作品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shixi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废墟题材的油画艺术作品的表现进行细致的研究有着巨大的美学意义。画家创作的每一副画作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画面给我们的视觉体验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画家的创作语言,更近距离的体悟作品里蕴含的感情。在本次论文中,我主要从点、线、面、空间的表现、阴暗光影、笔触、色彩、情感、语言、符号以及废墟的自然属性与人文属性等关系深入总结出废墟题材在当代油画中的视觉选择性特征。  废墟油画通过视觉种种元素向我们传递了艺术家们的创作意图,一种对历史缅怀和未来的展望。通过把废墟油画和其他油画的视觉表现进行各方面的比较;从作品的点线面的编排和处置、空间上的美学设计、色彩的运用节奏、光与影的协调、画笔的运用和画面肌理的美学设计这几个重要的点,来探讨美学设计的节奏是如何提升艺术作品的视觉效果。  通常我们从对画面的直接感知就可以判断出油画艺术作品的线条运用及其对人们内在的情感刺激。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从画面上就可以一览无遗,进行油画创作时,最初的题材选择和表现方法就各有不同,这也是创作者们的创作起点差异。再通过画作的点线面及光影安排就可以完全体现出创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和想要传达的美学理念。说明了废墟题材和其他油画之间和而不同的地方。  从古至今,对废墟油画相关的研究探讨繁如天上之星,各有侧重,各有创新之意。本次论文的探讨突破点在于抓住废墟油画创作的视觉表现技巧和方法,并且不断刷新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观,这样的探讨使我们准确扣住艺术作品所包含的丰富情感。
其他文献
十八世纪流行于欧洲大陆的“中国风”艺术热潮近些年来随着中西艺术交流的不断深化从而成为一个学术界的热点话题。英国作为欧洲第一个进入现代社会的国家,海外贸易的扩张和
上世纪80年代起云南就已经出现了当代油画家的活动身影,从新潮美术开始就以关注个体存在状态、关注生命意识和自然之间的联系、关注本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多民族文化,在国内因
本文将龙虎山天师道文化与生态养生旅游结合起来研究,在简明介绍了我国道教的诞生、发展及派系分类之后,详尽地阐述了天师道文化的分布区域和文化内涵,以及天师道文化可转化为生
大家好!2011年底我在浙江卫视工作的时候,提出了电视将进入大投入、大制作、大卡司的大片时代的判断。从2012年《中国好声音》开始,电况大片开始一发不可收拾。今天我借优土的论坛也提出这样一个粗浅的预测,那就是明年即2016年将迎来互联网节目,尤其是纯网综艺大放异彩的视频制播大时代。现在,互联网节目进入风口至少还有这样的四站路要走:  第一站,去TV模式  原先视频网站是寄生于电视台,绝大部分的内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