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在架空输电线路安全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ke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进一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和构建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我国提出了新型电力系统的概念,其重要特征在于提高新能源的接入比例以及进一步提升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性。由于我国能源分布与能源需求不平衡,且新能源大多位于“三北”地区,所以需要长距离架空输电线路进行电能输送以解决此问题,而架空输电线路由于直接暴露在野外、沿途环境复杂,很容易受到覆冰、台风和雷击等自然灾害的影响,造成线路损伤、金具疲劳,甚至导致线路断线、杆塔倒塌,严重影响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如果能准确的监测输电线路沿线的自然灾害情况,从而找到故障位置和线路安全的薄弱环节,就能够及时的排除故障、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改建,进而提高线路安全系数。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可以实现输电线路空间与时间连续传感,与传统监测方法相比在监测范围、安装维护方面有很大优势,在架空线路的智能感知和安全监测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然而目前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在架空输电线路安全监测应用方面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利用分布式光纤监测线路的机制尚不清晰,在覆冰、台风和雷击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分布式光纤可监测的温度、应变等物理量的具体变化情况不明确,缺乏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二是目前分布式光纤监测设备主要是利用单一参量进行监测,而自然环境往往十分复杂,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温度、应变、振动等可能都会发生变化,应用单一参量可以监测的自然灾害有限且容易出现误报和漏报,对于此技术的工程推广应用造成较大困难。三是目前分布式光纤传感设备的传感距离有限,且长距离监测后其末端的信噪比较低,如何增加传感距离并提高长距离传感的信噪比以适应架空输电线路的监测要求是目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布里渊散射、相位敏感性瑞利散射和前向连续光传感这三类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总结了温度、应变、振动和电流突变是这三类技术可监测的物理量,利用理论分析和仿真建模的方法分析了覆冰、风振和雷击时各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了各自然事件发生时光纤的温度、振动、应变和光偏振态的变化规律,论证分析了利用分布式光纤监测各类自然灾害的可行性和实施方法。其次,基于目前架空输电线路监测长距离、多参量的监测需求,设计了一套集成布里渊散射传感模块、相位敏感型瑞利散射传感模块和前向连续光传感模块的多参量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并通过基于掺铒放大器和分布式拉曼放大器的两级放大系统,提高了系统的监测距离,在实验室利用此设备进行了性能测试并总结了该设备的动态范围、空间分辨率、频率监测范围等性能参数。最后,利用该设备进行了线路模拟实验,并采集了线路实测数据,结果表明,该设备可以通过监测线缆的应变、温度和固有频率评估线路的覆冰情况,通过振动监测线路的风速、舞动和微风振动情况,并利用雷电流引发的光偏振态变化进行线路的雷击定位。针对相位敏感型瑞利散射数据末端振动定位信号信噪比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变分模态分解-相关度系数的信号去噪算法,提高了远距离振动定位信号的信噪比。在实际线路的挂网结果表明,该设备可以实时定量监测沿线的风速、温度和覆冰厚度等物理事件,并能准确定位线路受到雷击的档距,可以较全面满足架空线路安全监测的需要。
其他文献
流注放电机制广泛地存在于诸如电晕、辉光、电弧、火花击穿等多个放电阶段和放电形式中,其核心要素是光电离及空间电荷的影响。目前,基于流体模型的放电仿真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多的进展,但是在同一个仿真模型中对放电类型进行宏观划分的研究几乎没有,对于连续放电中前次放电残余电荷的迁移运动过程及对后续放电影响的相关分析也较少。因此,本文主要采用基于流体模型的数值模拟方法,辅以实验研究,探讨了大气压下均匀场和非均匀
学位
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是用于输变电设备过电压保护的重要电器。基于ZnO压敏电阻的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广泛应用于交/直流电力系统,实现输变电设备对雷电、操作过电压的防护。随着国内特高压输电线路电压等级的不断提高和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各种电气设备对过电压绝缘保护设备的有效性及可靠性需求不断提升。ZnO压敏电阻性能的优化,不仅可以减小避雷器自身的体积和重量,也有助于绝缘配合的优化,已成为电力系统发展
学位
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对新能源发电并网作用显著,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并得到了飞速发展。近年来,直流电网的电压等级迅速提升,对故障隔离的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故障隔离功能的直流断路器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并逐渐形成了机械式、固态式和混合式直流断路器方案。现有的机械式直流断路器故障隔离时间长,避雷器吸能大;固态式直流断路器的通态阻抗较大,应用于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时,通态损耗过高;混合式直流断路器通态损耗小,
学位
正极性先导发展过程是长空气间隙击穿与雷电接闪放电机理研究所关注的关键物理过程。先导放电本质是一种非平衡态热等离子体,其通道温度与电子密度及其电场等关键参数紧密相关,是决定先导通道等离子特性的基础参数。囿于测量方法不完善,已有研究主要针对m级以下间隙中正先导放电起始过程的温度特性,而对于m级以上间隙尺度中连续正先导放电通道温度的实测数据十分匮乏,致使对连续正先导通道等离子体参数的估计仅能基于局部热力
学位
目前,行波测距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我国的输电线路当中,快速、准确的故障定位为线路的可靠、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但对于运行部门来说,还需要进一步地确定故障的具体原因,以不断提升线路的防护水平,其中雷击故障的识别已经十分成熟,而非雷击故障原因的识别仍是目前的一个难点。目前与此相关的研究还较少,大多是以人工神经网络为代表的数据驱动类方法,存在着数据样本少、可解释性还不足,难以推广应用等缺点。因此,本
学位
为深入贯彻碳达峰、碳中和重要战略部署,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南方电网公司正在启动以云贵新能源基地为中心的大规模特高压清洁能源输送主网架构建工作。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外绝缘主要应用复合绝缘子,复合绝缘子长期运行于特殊复杂环境容易出现异常老化问题,而云贵地区喀斯特地形分布广泛,其地表千沟万壑,地势起伏不定,气候复杂多变,如此特殊的地理环境对当地复合绝缘子长期运行性能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
学位
沿面闪络现象在工程实际应用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低气压下闪络电压阈值更低,临近空间飞行器内部的高压供电系统电路板易发生放电故障。另一方面,地面的闭合开关尺寸较大,无法放入狭窄空间。而真空闪络开关因其结构薄、绝缘恢复速度快,而成为小体积高功率开关的新兴研究方向。目前,关于低气压环境中电路板上的闪络,缺乏0.5~1 mm间距、除圆形外其它焊盘形状的相关研究。本文利用COMSOL MULTIPHYSI
学位
为构建“全面可观、精确可测、高度可控”的新型电力系统,响应电网数字化与智慧化转型升级需求,国家电网正大力推进自主可控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建设,继电保护设备的智能化程度正不断加深,其运行数据呈现海量、高速更新与多源异构等特征,这为继电保护状态准确监测提出了难题。目前,保护运检数据缺乏统一规划,数据挖掘深度不够,不满足设备精益管理要求;而变电站传统运维检修方法无法针对设备的健康状态进行精准评价,
学位
场反位形(FRC)是一种紧凑的环形磁约束系统,具有很好的研究前景和意义。磁阱型磁压缩聚变装置HUST Field-Reversed Configuration(HFRC)采用θ-箍缩(θ-pinch)的形成方式产生这种磁场结构的等离子体。在该装置的形成区,各种等离子体诊断系统的配合可以获取等离子体的物理参数和运动状态等,用于研究场反位形等离子体的形成过程。其中,基于磁诊断系统,可以获得等离子体的磁
学位
直流电晕放电是高压直流输电领域中常见的一种气体放电类型,其电场特性对于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电磁环境评估和运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决定输电线路结构设计和工程造价的重要因素。作为正极性直流电晕放电中较为均匀稳定的一种放电形式,本文重点针对正辉光电晕放电的电场特性展开实测和仿真研究。首先,基于电场诱导二次谐波法(Electric field induced second harmonic generat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