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家堡矿井面临严重的顶板水害威胁,在常规的导水裂缝带高度计算与实测上,均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从水量—水质分析计算的角度,研究了不同采高下的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及裂采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从101工作面的地质及水文地质入手,统计分析了工作面内及附近的钻孔资料,得到了工作面的地质及水文地质背景。分析了五个阶段的水量与长观孔的水位变化之间的关系、与突水过程中水质变化的关系、与推进采高的关系,结果表明:第一阶段为直接顶延安组含水层充水;第二阶段导水裂缝带已沟通至洛河组下段含水层;第三、第四、第五阶段导水裂缝带已进入洛河组上段含水层,得到了各个阶段采高、量、长观孔降深等基本参数。概化了101工作面的水文地质条件,使用非完整井理论计算了各个阶段的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通过水质分析法修正了计算结果,第二、三、四、五阶段的导高分别为96.1m、209.3m、230.3m、247.6m;使用Modflow建立了101工作面水文地质模型,反演了相关参数,计算了第一、第二阶段导高,结果是99.9m、109.9m。分析了101工作面顶板岩性,分别使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唐山煤科院、彬长矿区矿井比拟法、UDEC数值模拟法计算了不同采高下的导水裂缝带高度。对比分析了多个计算结果的误差,确定了最终取值,结果是:采高3.5m时,导高为96.1m;采高为7.6m时,导高为200.1m;采高为8.75m时,导高为230.4m;采高为9.35m时,导高为247.6;裂采比在26.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