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机制——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nquan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十年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有关中国输入性通货膨胀的探讨也越来越多。在对中国近几年的通货膨胀的成因的探讨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国际贸易的顺差和国际资本的流入等都被列为导致中国通货膨胀的输入性因素。的确,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中国的通货膨胀已经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受到国外因素的影响。研究输入性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及其在中国的表现,将有助于更深层次更全面地了解中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从而为预防和应对外部因素引致的通货膨胀提供一定的政策依据。  本文首先在对关于输入性通货膨胀及其传导机制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输入性通货膨胀及其传导机制进行了总结界定。然后依据输入性通货膨胀的特征,对照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开放性经济和通货膨胀的特点,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分为三个阶段。认为1994年前后中国的通货膨胀已经开始具备输入性特点,而输入性通货膨胀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入世之后的几轮通货膨胀中。在界定了中国的输入性通胀时段后,按照先现象研究后计量研究的顺序,首先就输入性通货膨胀的直接商品价格传导、总供给-总需求传导、外商直接投资的实体投资传导、短期投机资本资产价格传导、国际收支的货币传导和汇率传导等六大机制对我国通货膨胀的输入性传导一一进行了现象的研究分析,初步认为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六大传导机制在中国都有一定的表现;然后利用格兰杰因果分析方法和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重点对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后,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传导、总供给-总需求传导、国际收支的货币传导和汇率传导机制以及1991年以来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实体投资传导机制,进行了计量研究。实证证明了输入性通货膨胀的五大传导机制在中国的作用成立,但传导效果有所不同。对中国进出口初级产品价格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关系的格兰杰分析表明中国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具备定价权;对中国、美国、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中国对美国、欧元区的通货膨胀存在一定的输出性。最后本文从短期政策和中长期政策两方面提出了应对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建议。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