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农户已经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土地的实际利用者,其行为影响着耕地利用效率,决定着农业未来发展。郊区作为一个介于城市与农村的地域综合体,既具有交通、科技、资金等优势,又受到城市扩张的压力,土地利用冲突明显,农户行为变化剧烈。本文以北京市郊区为研究区域,研究农户行为及驱动力,对提高北京市郊区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将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分为土地流转行为、种植选择行为和土地投入行为三个层次的行为决策,然后构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变化机理,分析近20年北京郊区农户行为变化趋势。再根据大兴区魏善庄镇的144份农户调查问卷,分析当前北京市郊区农户行为现状及驱动力,最后为农户行为调控提出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近20年来,北京市郊区农户的农作物播种总面积大幅下降,其中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减少较多,减幅高达74.36%,经济作物的减少幅度相对较小。在土地利用程度上,农户复种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近几年,下降趋势明显且幅度较大。在土地投入方面,国家近年来耕地保护宣传有一定效果,农户化肥、农药投入有所减少,且各类化肥施用比例趋于合理,但农户对于农业机械投入的积极性不高。(2)研究区域内大部分农户存在土地流转行为,流入土地和流出土地的农户数量相近。农户种植作物多样化趋势明显,多数家庭选择种植2种以上的作物,种植比例最高的依次是玉米、小麦和蔬菜。这一区域农户以劳动力投入代替资本投入的趋势明显。主要存在的问题分别是:水资源耗费较多、农业环境污染严重和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等。(3)通过对不同行为分别构建回归模型,发现农业劳动力占比、农业收入占比和非农就业机会在不同行为模型中均影响显著,说明农业劳动力和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是驱动农户行为的主要因子。农户对各类土地政策的认知也是影响农户行为的重要因素,对不同政策的了解程度在相应行为模型中影响显著。根据农户综合行为模型来看,家庭特征因子和制度政策因子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有正向作用,土地收益因子对农户行为有负向作用,作用强度依次是土地收益因子、制度政策因子和家庭特征因子。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构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调控机制,分别基于制度政策和政府引导两方面提出有效建议,从促进土地合理流转、推广农业技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业保险与补偿等方面设计调控措施,为北京市郊区和其他大城市郊区农村土地有效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