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语文独立设科以来,关于教师如何了解并改进学生“学”的问题,一直是讨论的焦点。从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和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调查来看,这个问题至今未能得到较好的解决。本课题在关于“学”的相关研究基础上,以教师的“学情分析”为切入点,从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语文课堂教学实施、语文课堂教学评估三个层面入手,采用问卷调查、课例分析、行动研究等方法分别考察了在语文课堂教学全过程中教师“学情分析”的三个阶段,即“学习起点分析”、“学习状态关注”、“学习结果评估”。对语文教师在这三个阶段关注“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关于“学习起点分析”状况的研究。采用统计分析和问卷调查,统计了近十年来五家语文教学期刊中发表的605个教学设计,并对其中含有“学情分析”的115个教学设计进行了编码分析,把教师在教学设计层面的“学情分析”内容概括为“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准备分析”、“学情分析的手段”、“学情分析结果的使用”四个方面十一个学情点。研究发现,近十年来,在备课时开展学情分析的教师逐步增多,教师们越来越关注“学情分析”。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体现为参与学情分析的教师所占比例较低,分析手段比较单一,学情分析过程比较粗疏,学情分析的深度不够,缺乏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来把握“学情分析”的意识。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是把“学情分析”处理成一个单独的备课环节,使“学情分析”与整体教学设计处于游离状态,分析的学情没能融入教学过程中。这可能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脱离学情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关于“学习状态关注”状况的研究。主要通过课例分析的方法,对当代语文课堂教学中的17个课例加以分类比较,揭示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学习状态关注”方面形成的优秀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教师在课堂里关注“学习状态”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误判学情的情况,“学习状态关注”与课前的“学习起点分析”之间互动不够,缺乏行动中的关联。教师只有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展开深入的分析与关注,才有可能真正弄清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学习兴趣所在。在把握困难和兴趣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才会有针对性,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关于“学习结果评估”状况的研究。主要通过学生的“作业样本”分析了语文作业的设计与批改状况,揭示了在语文课堂教学评估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语文作业正在面临着功能性缺失,作业与教学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必要的关联,“学习结果评估”与“学习起点分析”、“学习状态关注”之间互动不够,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习结果”缺乏必要的评估意识,对学生到底在语文课堂中学到了什么缺乏理性自觉,这严重制约着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研究之后指出了改进的建议:通过语文作业合作分析,加强语文作业的有效性设计,把“批改作业”作为一种师生对话方式来处理。最为关键的是语文作业的设计、布置、批改应该确立一个核心的参照标准。使作业与教学取得实质性关联,这样教师就在学习结果的环节上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评估,并作出反馈。在分别对以上三个层面情况加以研究之后,本课题尝试通过参与式行动研究把“学习起点分析”、“学习状态关注”、“学习结果评估”关联起来。建构了一个基于“学情分析”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循环圈,用了一年的时间分别在两个中学进行了参与式的行动研究,深入研究了7个课例,每个课例的研究均根据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流程形成一个循环圈,通过合作讨论与课堂观察探寻三个层面中的“学习起点分析”、“学习状态关注”、“学习结果评估”之间的关联状况。本研究还从课堂和教材两个角度揭示了制约基于“学情分析”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认为影响基于“学”的语文课堂教学深入推进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教师在课堂里对学生了解与观察能力的缺失,致使“学习起点分析”、“学习状态关注”、“学习结果评估”之间难以形成关联。二是教材编制方式的不合理,我们的语文教材基本没有进行教学化设计,教师备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钻研教材”,去“想出”或“挖出”一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所以用于分析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极为有限的。要有效改进教师基于“学情分析”的语文课堂教学,一方面需要大力提高教师对学情的分析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改进我们的语文教材编制方式,推进教材内容教学化建设。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了解并改进“学”的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情分析”的研究,促进教师对“学”的观察与分析能力的提高,而鼓励更多的教师参加以研究“学”为核心的合作式课例研究应该是一条改进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