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虾峙门口外人工航道是进入宁波-舟山港中部水域唯一的大型船舶通航通道,是进出宁波—舟山港的主要门户。近年来,随着宁波—舟山港的飞速发展,船舶大型化趋势不断加强,虾峙门口外人工航道的通航压力日益增大,目前航道的通航能力已难以满足未来航道发展需求。因此,有必要对其通航能力进行研究分析,以便于充分发挥宁波—舟山港的区位优势和港口优势,推动宁波—舟山港进一步发展,促进浙江沿海经济和区位经济的不断发展。航道本身具有一定复杂性且外界影响因素众多,因此,航道通航能力的计算存在很大的困难,且其计算方法仍不完善。本文基于对国内外航道通航能力的研究分析,结合虾峙门口外人工航道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从最大单船通航能力、交通容量和航道每潮通航能力三个方面确定航道通航能力。同时,本文结合《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确定了以航道有效宽度、航道通航水深、乘潮历时和锚地尺寸为评定指标的通航尺度评估模型。文章首先针对航道通航能力,从内河航道和海上航道两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相关研究方法,并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水文条件、锚地状况和航道通航天数五个方面对虾峙门口外海域航道环境进行了介绍分析。其次,本文从实际研究意义出发,对虾峙门口外人工航道及相关港口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针对港口吞吐量、航道货运量、通航船舶船型和船舶通过量进行了研究预测。再次,文章从多方面构建了航道通航能力综合评估模型,并基于此模型开发了“航道通航能力评估系统”,简化评估过程中的繁复运算。最后,文章根据虾峙门口外人工航道现状资料结合评估系统进行了详细计算分析,确定了现状航道通航能力,加以总结分析,并针对现状航道存在的通航水深及锚地尺寸不足的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和建议。本文理论联系实际,初步探究了航道通航能力的评估模型,研究成果可供大型船舶通航航道通过能力的评估提供理论借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