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眶蟾蜍的骨龄学、雄性性选择及鸣声特征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4381858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体的生活史是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于其生活环境的繁殖最适生存模式。在当今全球两栖动物下降的背景下,研究两栖动物的生活史特征对于我们理解两栖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对两栖动物的保护。目前,在微观方面,对黑眶蟾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皮肤分泌物抗菌肽的组织表达及结构与功能的分析;在宏观方面,研究多集中于黑眶蟾蜍的选型配对模式,食性,重金属、杀虫剂污染对蝌蚪的毒性等,但对其生活史和性选择等方面的研究还较为缺乏。本研究以西藏下察隅地区的黑眶蟾蜍种群为研究对象,对其种群年龄结构、性成熟年龄、有效性比、雄性对雌性身体大小的性选择和雄性身体大小与鸣声特征的相关性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黑眶蟾蜍的种群年龄统计参数本研究通过骨龄学方法确定了95只黑眶蟾蜍的年龄,其中雄性57只,雌性38只。结果表明,雄性个体平均年龄为3.58±0.84龄,雌性个体平均年龄为3.84±1.22龄,雄性和雌性的平均年龄无显著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t=1.24,df=93,P=0.217);雄性个体的年龄范围是2~6龄,雌性个体的年龄范围是2~7龄,两性的性成熟年龄均为2龄。雄性中,3龄和4龄的个体数量最多,分别占雄性个体总数的32%和49%;雌性中,4龄个体的数量最多,占雌性个体总数的37%。卡方检验表明,雌雄年龄分布无显著差异(χ~2=7.150,df=5,P=0.21)。雄性黑眶蟾蜍平均头体长为71.73±8.40mm(范围47.94-85.11,n=57),雌性平均头体长为78.56±11.18mm(范围50.12-100.48,n=38)。雌性头体长显著大于雌性,表明此蟾蜍在身体大小方面具有雌性偏向的性大小二型性(独立样本t检验,t=3.21,df=64.12,P<0.05)。雄性黑眶蟾蜍的年龄与体长正相关(Pearso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r=0.49,n=57,P﹤0.01);雌性也呈现类似的相关趋势(Pearso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r=0.65,n=38,P﹤0.01)。协方差分析表明,当控制年龄影响时,两性间头体长依然存在显著性差异(F=11.22,df=1,92,P<0.001)。本研究可增加对黑眶蟾蜍种群年龄结构的了解,同时也为该种群的繁殖生态和生活史研究提供了基础的数据。2.雄性黑眶蟾蜍的性选择:性比和繁殖模式的影响性选择在自然界很多种群中都普遍存在,对很多物种的研究表明雄性的性选择也普遍存在。然而,雄性的性选择在无尾两栖类中研究甚少。性选择理论预测,若种群1)性比明显偏雄;2)雄性提供较少的亲本照顾;3)雄性在繁殖场可以多次交配以最大化自己的适合度时,雄性可能缺少对特定雌性的性选择。本研究以分布在在中国西藏东南部的黑眶蟾蜍为研究对象,检验了这些预测。野外研究结果表明,黑眶蟾蜍是典型的延长式繁殖者;繁殖群体具有严重雄性偏向的性比;雄性不占据雌性和幼体所需资源的领地;两性在产卵后缺乏对后代亲本照顾。在雄性对不同身体大小雌性的性选择实验中,雄性并没有表现出对于体型较大雌性的偏好。因此,本研究认为,雄性黑眶蟾蜍的交配成功更可能取决于与之交配雌性的数量,而不是雌性的质量。未来的研究可聚焦于雄性黑眶蟾蜍的鸣叫特征对于雌性性选择的影响。3.黑眶蟾蜍的鸣声特征及其与体长的关系声音研究是两栖动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本文在繁殖场利用录音笔采集62只雄性个体的鸣声,并在采集结束,对其头体长进行测量,以研究雄性鸣声特征与头体长的关系。数据分析显示,该蟾蜍释放鸣声的鸣声时长为(0.7881±0.2150)s,鸣声音节数为(4.7728±1.2300)次,音节时长为(0.0490±0.0159)s,鸣声间隔时间为(0.1997±0.0293)s,主频为(1016.5559±107.2720)Hz。相关分析表明,鸣声时长与头体长呈正相关(r=0.283,P<0.05),主频与头体长呈负相关(r=-0.543,P<0.001),其它3个参数与头体长无显著相关(所有P>0.05)。预测这两个声音参数可能反映雄性个体身体质量或遗传品质的差异。
其他文献
日本血吸虫引起的血吸虫病在中国曾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肉芽肿和肝纤维化是日本血吸虫病的主要病理特征。寄生在宿主肝脏的日本血吸虫虫卵会被免疫细胞包围浸润并形成肉芽肿,其中日本血吸虫虫卵会释放一系列的外泌体来调控其生存环境,并且可借外泌体来“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以达到生存的目的,但是,日本血吸虫虫卵源外泌体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和机制尚不明确。在本项研究中,在对日本血吸虫进行了阶段性探究之后,外泌体
学位
紫云英和稻草作为我国重要的可再生天然有机肥源,其替代化肥、改土培肥等促进农业绿色生产效应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本文利用紫云英-水稻轮作模式下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在减施40%氮肥水平下,紫云英(MV)、稻草(S)单独及联合还田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土壤肥力、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可溶性有机碳(DOC)、热水提取态有机碳(HW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ROC))及碳转化酶(蔗糖酶
学位
品种更替是推动我国油菜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过去70年里我国油菜品种实现了从白菜型到双低高产油菜的飞跃。育种的过程中往往关注油菜产量、品质和抗病性特征,而忽略养分利用效率。施肥是油菜高产稳产的重要保障,提高油菜的养分利用效率可以减少化学肥料的投入,为油菜绿色发展提供支撑。为了明确油菜养分效率的变化,选取了1950-1960年代、1970-1980年代、1990-2010年代、2010-2020
学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给全球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危害我国养猪产业。因此,揭示PRRSV抑制免疫应答反应的机制将有助于预防和控制PRRS。我们发现PRRSV可能通过调控宿主miR-541-3p的方式抑制机体先天性免疫应答反应。首
学位
碳点作为一种新型零维纳米材料,近年来,碳点对植物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兴趣,研究了碳点对植物生长发育、光合作用、抗胁迫、营养吸收等方面的影响。其中,生物质碳点(Biomass carbon dots,BCDs)是以生物质为碳源制备的碳点,生物质碳源比碳源更环保,具有成本低、绿色天然、资源丰富、易获取等优点。然而,目前关于BCD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成像、传感、药物传递等方面,关于BCDs对植物生物效应
学位
柑橘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一直被视为“忌氯作物”,长期大量施用K2SO4作为K肥导致柑橘园土壤S的富集及土壤酸化日趋严重。氯也是柑橘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本试验通过设置不同氯水平处理的大型原状土柱试验,研究含氯钾肥施用对温州蜜柑生长的影响及土壤Cl-的淋失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白柚含氯沼液的田间试验,明确柑橘是否为氯敏感作物及氯肥施用量,为柑橘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
学位
NF-κB是一种在小鼠B淋巴细胞中发现的可以与活化的B细胞免疫球蛋白的κ轻链的增强因子进行特异性结合的核蛋白。在脊椎动物中,NF-κB蛋白家族包括RelA、RelB、c-Rel、NF-κB1和NF-κB2,是一种核转录因子。NF-κB信号通路能够被LPS和病毒等激活,具有调控免疫、炎症反应和凋亡等多种生物学功能,近些年来陆续有报道称其也可能在硬骨鱼类的性腺分化和性别决定中发挥作用。大鳞副泥鳅肉质细
学位
有机物料还田能提升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对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以及土壤固碳减排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有机物料还田后对土壤团聚体结构及稳定性的研究已经取得系列成果,但对于施用有机物料后再生稻田体系下土壤有机碳组成,铁氧化物形态以及团聚体特征的变化情况了解较少。本研究以湖北省荆门市再生稻田试验田培肥4年的水稻土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移除秸秆)、D1(水稻秸秆半量还田)、D2(水稻秸
学位
水稻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粮食作物,超过50%的人口以稻谷为食,然而每年水稻产量因稻瘟病损失9%~30%,稻瘟病发病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因此提高水稻稻瘟病抗性可减少稻瘟病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是缓解世界粮食需求的途径之一。由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频繁变异,水稻育成品种难以长期维持稻瘟病抗性,严重制约了水稻的生产和发展。因此,不断挖掘新的广谱抗稻瘟病种质资源,已成为水稻稻瘟病抗病育种的重要研究工作,也是抵抗水
学位
我国亚热带红壤区夏秋高温少雨,易发生季节性干旱,主要表现是表层缺水,而红壤紧实、通气孔隙少,农作物根系难以吸收利用深层水分。深根系轮作作物可以通过生物耕作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促进后季农作物根系下扎吸水,缓解季节性干旱,但其改良机制和效果在黏质红壤中还不明确。土壤最小限制水分范围(LLWR)是由穿透阻力、充气孔隙度、田间持水量、萎蔫系数共同决定的一个适合作物生长的土壤含水量范围,是土壤综合物理质量的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