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代持协议无效后财产利益归属问题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21st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权代持是近年来公司法理论中极具研究价值的主题,其作为体现商事自由最大化的一种投资手段,存在于我国公司法实务中已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股权代持协议被认定为无效的案件数量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我国公司法实务也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处理股权代持协议无效后的财产利益。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公司法等相关法律进行分析,并结合公平原则以及利益衡量原则,试图为该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方案。除绪论外,本文共由四个章节构成:第一章:股权代持协议无效事由分析。本章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对股权代持进行简单的法律界定,主要是从股权代持的概念以及特征出发对股权代持现象作简单的全貌了解。其次是对我国司法实践中的股权代持协议无效事由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公共利益”以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三项事由。第二章:我国股权代持协议无效后财产利益归属困境。本章主要是分析我国关于股权代持协议无效后财产利益归属面临的双重困境。因为我国公司法及公司法解释对于股权代持协议无效后的财产利益归属问题没有作任何的规定,此问题的解决在法律上无法可依。又因为我国公司法对于股东的相关规定不完善导致学理上存在不同的股东资格认定学说,再加之股权代持的性质问题也存在理论争议,无法借助理论定性并利用其他相关制度解决财产利益归属问题,使得该问题的解决存在着法律与理论的双重困境。第三章:股权代持协议无效后财产利益归属原则。对于协议无效后的财产利益归属问题,当没有直接法律规定可以运用而“法不可拒绝裁判”时,公司法实务裁判就要秉持法律原则,在原则的指导之下对代持协议无效后的财产利益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本章主要是从公平原则以及利益衡量原则出发探讨。第四章:股权代持协议无效后财产利益归属具体方案。本章是文章的重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按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规制股权代持协议无效后财产利益问题的观点进行分析,发现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可以作为投资款返还的法律依据,但是其规定仍然无法规制代持协议无效后股权所产生的收益问题。故此第二部分便探讨关于财产利益处理的新思路,即参照适用《外资规定》第18条、第19条的规定,区分股权增值和贬值状况进行处理。当股权价值低于投资额出现贬值时,名义股东返还现存价值,财产利益分配完成。当股权价值高于出资额出现增值时,名义股东返还投资款于实际出资人,而股权所带来的的增值收益,则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本文属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商法解释规则研究》(16YJC820030)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随着世界贸易不断加深,航运业发展壮大,船舶逐渐向大型化、快速化转型。传统的利用巡航船开展巡航的模式受到了制约,视野范围小、反应速度慢,无法统合全局信息,无法持续有效
在如今数字图像作为流行的信息传播形态之一,所具有的直观、形象和生动等特点使其被各行业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和教育等行业,多媒体数字信息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
如何高效地挖掘数据中的价值信息是大数据时代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随着各种新事物如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等信息传播方法的不断出现兴起,数据规模以每两年增长两倍的速度持
光谱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视网膜组织的三维成像中,准确地分割视网膜组织的层次结构可以为各类视网膜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针对视网膜组织分层的研究大多集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这既是我党政治优势,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获取信息的途径不断增加,人们的思想、文化、意识等多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因
自元朝起,康区一直由土司和寺庙维系当地的秩序。1906年至1911年,赵尔丰及其继任者傅嵩炑相继在康区实施改土归流,将土司和寺庙的特权一并取缔,康区社会动荡不宁之际,辛亥革
作为一门非常注重实践和理论结合的学科,化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阶段为出发点,引入化学的知识进行教学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化学教学工作目的。实施高中化学课程的新课改要求首先
过去二十年里,过渡金属催化或者促进C–H键的转化作为一种步骤简单、原子经济的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有机复杂分子的合成中。与传统的交叉偶联相比,导向基团辅助的C–H键活化以
宏基因组学直接从环境样品中获取全部微生物的DNA,无需经历人工纯培养阶段,在微生物的研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给微生物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发现。由于直接从环境样本中
Peer-to-Peer(P2P)覆盖网络架构自被提出以来就备受关注,但由于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NAT)设备的出现使得节点之间难以直接通信。同时,P2P网络架构分散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