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民初时期,西方雕塑艺术的渐行东进和主动引入,使民国雕塑艺术的面貌呈现传统雕塑技法与西洋雕塑技法并立的局面。到民初,传统雕刻中大型的宗教和陵墓雕塑已趋凋萎,而小型案头装饰性雕塑仍兴盛。一批擅长石、木、竹、牙雕的民间艺术家活跃于艺坛,其作品多以装饰雕塑风格呈现。而留洋归国的艺术家和他们的学生则将西方写实雕塑艺术带回中国并落地生根,形成了与传统技法相得益彰的另一阵营。由于创作主体的身份、思想、艺术理念、教育经历、文化程度等诸多差异,使得两个阵营的艺术家基本互不干扰,各自发展。然而从三次民国美展的艺术类别划分上看,这种状态到民国中期有了些许变化。随着民国政府对雕塑艺术重视程度的提高,主流雕塑类型被引入的西方写实雕塑所完全占据,我国传统的民间雕刻从民国第二次全国美展之后被划归入工艺美术门类,从而退出官方主流雕塑艺术舞台……国民政府的全国美展作为一个缩影折射出了当时全国美术的发展水平。本文就以国民政府三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中的雕塑作品为切入点来研究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面貌。由于当时社会动荡导致几次美展间隔时间较长,所呈现的展出面貌和参展艺术家的组成差异颇大。因而这三次美展成为了民国雕塑发展进程中的转折点。所以本文以三次美展的时间来分割出民国时期雕塑发展的三个阶段。在第一次美展中,传统民间雕刻和西方写实雕塑对半开的情况即是民国初期雕塑的发展状况;而第二次美展时中国传统民间雕刻被划归在美术工艺部,则说明民间传统雕刻已被划分在主流雕塑范畴以外;第三次美展又由于战争的原因,参展的雕塑家几乎全部由迁入大后方的艺术家组成。由此可见,在这个动荡的年代中国的雕塑艺术在风雨飘摇中艰难前行。在艰苦简陋的创作条件下,诞生了一大批优秀作品。这些雕塑家用艺术鼓舞国人,用才华为国争光,为后人留下了无数值得研究和借鉴的典范之作。文章整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主要阐述国民政府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的生发和举办,并概述三次全国美展筹办情况。第二部分分三个章节详细梳理了各次美展中雕塑类作品和其作者的相关资料,并以这些资料为基础进一步分析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面貌。在新中国成立后,刘开渠、滑田友、曾竹韶、王临乙等一批从民国走来的雕塑名家作为新中国雕塑发展的奠基人被我们所熟识。而除此之外当今学界对那一时期的雕塑艺术则知之甚少。由于社会的动荡和连年战乱使得当时一些艺术家被迫改行谋生,有的死于战火,有的逃亡国外,这其中不乏有享誉中外的艺术名家。他们在当年可谓名扬四海,而在当今学界却是闻所未闻。政治和历史的原因也使得资料被长期闭锁,民国时期的雕塑艺术面貌一直扑朔迷离,无法被我们所了解。随着我国文化政策的日益开明,一些历史资料和珍贵档案逐渐浮出水面。不少在现当代鲜为人知的民国雕塑名家名作和历史事件,使我们看到了这一时期雕塑艺术所取得的成就和发展脉络。为我们研究雕塑艺术在中国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从而勾勒出模糊的轮廓。本文查阅了现在所能找到的相关历史著作、杂志、报刊等档案百余种,尽力还原历史原貌,但还是难免挂一漏万。笔者愿谨已此文抛砖引玉,为日后同行学者的研究提供帮助。并期待有更多的同行关注这一课题,使其有更深一步的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