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ic0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柴达木周缘位于青藏高原的北缘,中央造山带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东昆仑和祁连两大造山带。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复杂的构造环境、频繁的岩浆活动及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记录了区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造山旋回过程,不仅造就了区内异常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也是揭秘大陆岩石圈时空结构及不同圈层相互作用和显生宙地球动力学演化的理想试验地。论文选取了柴达木周缘近年来新发现的产在陆相火山岩区的具有代表性的6个典型矿床为研究对象,强调野外实际调研地质现象,结合详细的室内观察分析,系统的总结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准确厘定矿床成因类型。对矿区内的火山岩及中酸性侵入岩开展岩石学、锆石LA-ICP-MS、全岩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的综合研究,结合矿相学、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等一系列实验方法,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柴北缘造山带内牦牛山组酸性火山岩结晶年龄为407Ma、378Ma、377Ma,结合该时期前人的研究资料,系统的总结了加里东期-华力西期陆陆碰撞-后碰撞的动力学演化事件,~410Ma的时间点为重要的同碰撞到后碰撞的构造体制转换时间,此时柴北缘地区发生板片断离事件,整体从挤压造山环境转为伸展环境,标志着正式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随着地壳持续增厚在~380Ma发生岩石圈拆沉,大量的幔源岩浆上涌。本文获取的柴北缘晚华力西期-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结晶年龄为240Ma、232Ma、230Ma,加里东期造山运动结束后,柴达木地块已经与祁连地块拼贴完成,本文研究认为该时期并未裂解出新的洋盆,而是与东昆仑造山带一同受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作用影响。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中生代火山岩详细研究发现具有明显岩性差异、时代差异和构造背景差异的两期火山岩事件,而非前人认为的均为鄂拉山组,基于上述地质事实,本文建议将鄂拉山组解体,并建立夏河组,与传统的鄂拉山组火山岩相区分。夏河组成岩年龄为印支早期,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显示其源区来源于俯冲板片脱水交代形成的富集地幔与熔融的镁铁质地壳形成的混合岩浆,形成于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于柴达木陆块之下的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传统的鄂拉山组火山岩,其成岩年龄为印支晚期,源区具有强烈壳-幔混合岩浆特征,形成于陆陆碰撞之后的后碰撞伸展-强烈的岩石圈拆沉背景。由此可见,柴周缘显生宙存在三期陆相火山岩,而非前人认为的两期。本文对选取的六个典型矿床进行了细致的野外和室内工作,研究认为:柴北缘达达肯乌拉山多金属矿为热液脉型矿床,非VMS型矿床。孔雀沟-哈布其格钼(铜)多金属矿床具有典型的面型蚀变特征为斑岩型矿床,虽然目前研究程度较低,但是展现出巨大的找矿潜力。东昆仑造山带夏河铜多金属矿为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鄂拉山口铅锌矿、哈日扎银多金属矿和那更康切尔银多金属矿为浅成中低温热液脉矿床。其中夏河,鄂拉山口和哈日扎均非前人认为的斑岩型矿床。鄂拉山口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主要有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属于H2O-Na Cl-CO2体系,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和大气水的混合,硫同位素显示具有多元性,受酸性岩浆和地层共同影响。夏河铜多金属矿床以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为主,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具有深源性,演化到晚期大量大气降水参与成矿,硫同位素来源于中酸性岩浆活动。哈日扎和那更康切尔矿床流体包裹体以CO2三相和气液两相为主,C-H-O-S-Pb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具有幔源初生水特征,铅来源于幔源和地壳的混合,硫同位素显示具有幔源硫的特征,此外首次在那更康切尔矿区发现碲化物的存在,种种迹象体现了深部地质作用对银多金属矿床的控制作用。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之上,总结区域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耦合关系,东昆仑造山带在晚华力西期-印支期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的过程中,将大量的水和金属硫、亲流体的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卤素以及其他组分输送到上地幔中,为形成富含Ag、Au成矿物质的幔源C-H-O流体相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形成了一系列区域性大断裂、大型剪切带及次一级的褶皱和断裂控矿构造,该时期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混合岩浆沿断裂上侵携带了成矿物质,在上升过程中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导致金属硫化物沉积形成如本文鄂拉山口和夏河矿床。演化到印支晚期洋盆闭合之后,区域经历强烈的构造体制转换,储存在上地幔的大量富含Ag、Au等金属元素的幔源C-H-O流体沿深大断裂运移至浅部地壳,成矿流体运移的过程中,也同样不断萃取围岩的成矿元素,在运移至浅部时,在大气降水的参与下,最终沉淀形成银多金属矿床。明确了产在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区的矿床的找矿方向,既寻找形成深度较浅的矿床类型,如斑岩型矿床,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和部分热液脉型矿床。由于中生代柴北缘远离俯冲带,因此东昆仑造山带成矿作用明显强于柴北缘地区。由于陆相火山岩区剥蚀深度较浅,本文认为陆相火山岩区是接下寻找此类Ag多金属矿床的重点靶区。本文以新的视角,内容涵盖丰富,将理论研究和实例分析相结合,提出了部分前瞻性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规律。进一步厘清了柴达木盆地周缘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的耦合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观点、方法、阐述过程及结论方面不足之处,承蒙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其他文献
有机π共轭半导体材料同时具备机械柔性和与传统无机半导体材料相媲美的光电学性质,在未来光电功能器件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有机单晶结构由于其分子排列长程有序,抑制缺陷的产生,从而能够维持高效的载流子传输和较长的光载流子寿命,这对于提高光电器件的效率有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有机材料的有序组装加工仍然具有挑战性,传统无机材料的加工方法普遍存在苛刻的加工条件,例如刻蚀、高温气相沉积等,并不适用于有机材料加工
青海省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位于青海与新疆交界处,大地构造位置属柴达木地块南缘,东昆仑造山带西段。研究区经历了始太古代-古元古代结晶基底的形成,中-新元古代板块汇聚、前原特提斯洋盆演化和玄武岩高原的拼贴,加里东期-海西早期原特提斯洋构造域和海西晚期-印支早期古特提斯洋构造域的演化,印支晚期-燕山早期陆内造山作用和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区域的隆升作用。同时漫长而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导致区内发育多期多类
有机发光材料凭借其发光效率高、易于优化、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而广泛地应用在光电子器件等领域。其中单苯环材料更是凭借其结构简单,易于修饰、合成和提纯等优点而备受瞩目。然而,单苯环发光材料的发展也面临着两个瓶颈:一是单苯环骨架太小,很难实现不同波长发射尤其是长波长发射,进而实现全彩发光;二是这样一个迷你π体系通常意味着一个小的辐射跃迁速率常数,那么提高其荧光量子效率,实现强荧光发射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南极冰盖底部孕育有超过400个冰下湖。对这些冰下湖开展研究,不仅可以获取南极大陆的古气候信息、反演冰盖的演化历史、揭示冰下地质结构,而且有可能发现新的生命形式。此外,对冰下湖的研究可为人类探测外太空的冰下海洋提供有力的科学保障和技术支持。迄今为止,尽管人类已经利用机械钻进方法和热水钻进方法进行了四次冰下湖的钻探,但这两种方法在冰下湖探测中均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有鉴于此,吉林大学极地研究中心创新地提出
近年来,低维有机无机金属卤化物材料因其广泛的应用而备受关注。多元的化学组成和可调的晶体结构使该材料具有了独特的光学性质和优于三维(3D)传统钙钛矿化合物的化学稳定性。二维(2D)层状钙钛矿具有高光吸收系数和广载流子扩散长度等特性,适合于多种光电应用。零维(0D)有机无机金属卤化物材料由于其高光致发光量子产率与大斯托克斯位移的宽带发射特征,广泛应用于固体照明等。利用多种合成方法和引入功能化有机基团来
内蒙古得尔布干成矿带处于中亚造山带东段以及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南缘,其主体位于额尔古纳地块之上。其南段发育以铜钼及铅锌银为主的多金属矿床,典型代表包括甲乌拉铅锌(银)矿床、查干布拉根铅锌(银)矿床、额仁陶勒盖银矿床、乌奴格吐山铜钼矿床等。依据矿床地质、矿化特征以及成因可将得尔布干成矿带南段多金属矿床划分为斑岩型(乌奴格吐山铜钼矿床)、热液脉型(甲乌拉铅锌(银)矿床、查干布拉根铅锌(银)矿床)和浅成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是一类由共价键连接构建的晶态多孔材料。它主要由碳、氢、氧、氮、硼、硅、硫等轻元素组成的有机单元通过动态可逆共价化学键构筑的一维、二维或三维骨架结构,框架表现出可预先设计的拓扑结构。这类材料具有密度低、比表面积大、化学稳定性强和热稳定性高以及网络规则且可调控等优点,因此其在气体吸附和分离、能源储存与转换、催化、传感检
随着社会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开发新的能量来源以及获取相关的技术是降低传统不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比重的主要途径。光电材料通过对光生载流子的有效提取,可以直接太阳能与电能的相互转换。近年来,开发新型高性能光电材料及器件是相关应用领域的研究热点,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每一种新型光电材料的研发过程中都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一一解决;而材料内部包含的多种缺陷对材料的稳定性、载流子输运、以及最终
半导体功能材料是光电子信息和能源等多领域的基础材料。本征半导体材料通常具有一些固有缺陷,例如较差的稳定性、较低的能量转换效率和部分组成元素有毒等。因此,结合半导体材料的本征性质,探索有效的方法对材料的光电性能进行调控优化是功能材料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本论文运用合金化和杂质掺杂两种调控手段,通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材料模拟和实验结合的方法,对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半导体材料体系,进行了系统的光电性能调控优化
引入180 nm的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Fe3O4 nanoparticles,FeNPs)标记抗体,将FeNPs中的Fe3+作为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探针,以微米级粒径的琼脂糖微球为固相载体,建立了一种新的免疫分析方法并将其用于兔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的检测。采用了免疫夹心法和免疫竞争法两种方法并比较了两种方法的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