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发低成本的从Raschig液中分离硫酸羟胺的工艺,可以为国内已内酰胺厂家开辟硫酸羟胺的市场,打破进口固体硫酸羟胺一统国内市场的僵局,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采用液液离子交换萃取法从Raschig液中分离硫酸羟胺,解决过程中涉及的多元离子分析、离子交换萃取平衡、萃取体系物性数据等问题,同时研究与其相关的共性基础理论和模型。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多元校正滴定算法,建立了同时分析Raschig液中H+、NH3OH+和NH4+离子的方法。现有多元校正滴定算法都采用全pH波段分析,模型的最佳变量选择问题一直被人们所忽略。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窗口概念的变量选择算法。在新算法中,同时执行移动窗口和留一验证法,可以得到pH波段和偏最小二乘法主成分数的优化组合。2.测定了Raschig液/氨化二(2-乙基己基)磷酸/煤油体系的离子交换萃取平衡数据。基于Pitzer电解质溶液理论,建立了计算多元离子交换萃取中离子活度系数的模型。由于Pitzer模型在数学形式上的复杂和多元作用参数的缺乏,本文将Pitzer模型参数重新组合,推导出适用于多元离子交换萃取的关联模型。3.基于Eyring绝对速率理论和Flory-Huggins活度系数模型,提出了一个新的单参数溶液黏度方程。采用文献上约462套有机分子二元混合体系(包括84套二元烷烃体系),共14500多个数据点,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本文模型平均偏差为1.42%,Grunberg-Nissan方程为2.25%。另外,对42套非水离子液体二元混合物体系考察表明,本文模型平均偏差为3.96%,Grunberg-Nissan方程为6.96%。4.在T=(298.15,303.15,308.15,313.15)K,测定了氨化二(2-乙基己基)磷酸+磷酸三辛酯+煤油体系的密度和黏度。在T=(288.15,293.15,298.15,303.15,308.15)K,测定了磷酸三丁酯+环己烷、+正庚烷二元体系的密度和黏度。在T=(298.15,303.15,308.15)K,测定了磷酸三辛酯+环己烷、+正己烷二元体系密度和黏度。利用本文提出的单参数溶液黏度模型,关联了磷酸酯+烷烃二元体系的黏度。本文补充了针对磷酸酯分子的Unifac-Visco模型新基团,利用测定和文献上的数据,回归了新基团的二元作用参数。5.在T=(283.15,288.15,293.15,298.15,303.15,308.15,313.15)K和(298.15,303.15,308.15)K,分别测定了硫酸羟胺+H2O体系的密度和黏度。对于该二元电解质溶液密度和黏度,分别采用质量摩尔浓度表示的Masson方程和Jones-Dole’s方程进行了关联。在T=(293.15,298.15,303.15,308.15,313.15)K和(298.15,303.15,308.15)K,分别测定了硫酸羟胺+硫酸铵+H2O三元体系的密度和黏度。对于三元电解质溶液密度与黏度,结果显示利用线性理想混合规则(Young’s rule)可以进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