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对规划制定与实施时的国家战略意图、国家的现实需求、国家的内外部科技发展环境等多个层面进行对比分析,并借助当代科学技术资源整合开发的各种理念和探索模式,就规划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行全面分析,为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科学和技术规划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支持和理论基础。
1949年以来,中国共制定了9次中长期科技规划。以集统模式制定与实施的规划,在建国后的20多年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巨大成就,在改革开放期间使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纵观历次规划所体现的时代特征与国家的战略意志,可以看到,中国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生存阶段——建立工业、国防事业,夯实国家发展的经济、科技、安全的基础;发展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此拉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序幕;立国阶段——继续完成国家经济、科技体制改革,选择科教兴国的战略,为进一步成为世界强国做好准备;竞争阶段——选择以自主创新为战略,把握科技时代国与国之间竞争的核心,引领中国重新回到世界强国的位置。
目前,由集统模式下的规划带来的科技决策体制问题开始凸现。主要体现为,行政部门权力过于集中,难以体现科技精英在规划中的主体作用;决策机制过于僵化,没有很好地调动社会力量的参与;科学与技术在规划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区别对待;缺乏完善的科技法律体系的保障。
规划的制定,引发了广泛的争议:科学能否被规划;谁应该成为规划的主体;究竟哪一种模式能获得最佳的规划效果。同时,有学者提出,应改变现有的决策机制,打破部门界限,重新成立专门的规划领导部门,如“总理科技办公室”、“总体计划部门”,以克服目前规划中存在的种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