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栽培措施下土壤有机碳的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ha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华北平原原状草地及开垦后小麦、玉米轮作农田为研究对象,结合不同栽培措施(耕作方式、施肥、秸秆还田),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栽培措施下土壤CO2的释放特征并结合稳定性碳同位素的方法研究土壤有机碳总量和物理组分有机碳的变化,通过对不同轻重组分和颗粒组分的有机碳δ13C值的测定讨论了土壤中有机碳的迁移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土壤呼吸量的季节变化趋势与当地气候状况紧密相关。有机碳含量与农田土壤CO2的释放通量并无很好的相关性。施肥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不显著,免耕措施能够明显降低土壤呼吸量,秸秆还田对土壤CO2的释放量没有显著影响。5cm、10cm地温是影响土壤呼吸的重要因素,土壤呼吸对5cm地温的敏感性更强。 草地转变为农田后,在整个1m土层土壤有机碳显著减少,其中0-5cm土层土壤有机碳损失最大,达到23.7%-39.3%;颗粒有机碳平均含量并不比农田土壤高,但颗粒有机碳分配比例则高于农田处理高;轻组有机碳所分配的比例以及轻组有机碳的含量,原状草地都要高于农田。 无机肥的施用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免耕操作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翻耕操作,但在10-20cm土层却得到相反的结果;秸秆还田在整个1m土层对土壤有机碳影响不显著,但对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的提高有显著作用;在翻耕处理中,秸秆整株还田较秸秆粉碎还田,对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作用更大。免耕的耕作方式有助于提高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秸秆还田对表层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产生作用;施加底肥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高于未施加底肥的处理。施加底肥能提高土壤中轻组有机碳含量,但不能增加其在土壤总有机碳中的百分含量;秸秆还田增加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翻耕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要高于免耕。 新输入的有机碳很难取代土壤中原有有机碳,并且只发生在土壤0-20cm土层,即使在0-5cm土层新输入的有机碳最高也只占土壤有机碳总量的18%左右;秸秆还田特别是粉碎还田能提高新输入有机碳所占比例,而免耕操作虽然对提高新输入有机碳所占比例的作用不明显,但能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从而增加新输入有机碳含量。 砂粒中的土壤有机碳年代最新,细粉中的土壤有机碳年代最老,有机质在降解过程中,在土壤各粒径组分中的迁移次序是砂粒→细粘→粗粘→粗粉→细粉。土壤重组分中的有机碳年代较老,相对而言,轻组分中的有机碳含有更多的降解尚不充分、活性较大的有机碳。有机质在降解过程中,在土壤各轻重组分中的迁移次序是轻组→重组。
其他文献
本文着重研究模拟电路自动测试及故障诊断的相关技术及应用。航天电子设备中模拟电路种类繁多,对这些电路进行自动测试及诊断,可以增强武器系统的维修保障能力,确保武器系统的战
本文首先依据实际系统开发需求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然后介绍了本课题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技术和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结构。随后介绍了三层结构模型、J
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军事、智能家居、医疗健康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功耗仍然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通用处理器技术和知识产权均掌握在国外几大
基于气敏传感器阵列与模式识别技术的人工嗅觉系统是利用气敏传感器交叉敏感性进行气体识别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对人工嗅觉信息处理中的模式分类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应用自行
近些年来,随着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大规模人像数据库的出现,人像识别和检索已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人脸的唯一性使得它的识别和分析可以广泛应用在个人身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雷达电子战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以前装备的单基地雷达面对电子干扰、反辐射导弹、隐形武器等威胁,已显得越来越无能为力.相比之下,双(多)基地雷达的潜在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工农业的发展,环境和土壤中的重金属,特别是重金属镉,在水稻各个组织积累,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镉在环境中不能降解,可通过食物链严重危害人类
摘要:好课是有价值的课。本文用具体的案例从抓住本质、找准价值、着眼发展三个维度阐述把握教育价值的策略。数学教学要带领学生享受数学美妙而丰硕的思维之旅,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学会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来猜想、验证,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教师把握教育价值,引领学生向着数学本质旅行,才能教出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成就有价值的教育。  关键词:本质 ; 价值;发展  老师们经堂会问:如果“满堂灌”
安全模型(Security model)准确描述安全的重要方面及其与系统行为的关系,建立安全模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对成功实现关键安全需求的理解层次。安全策略在确定安全模型的内容上扮
罗非鱼(Tilapia)隶属于硬骨鱼类纲(Osteichthyes)、鲈形目(Perciformes)、鲈形亚目(Percoidei)、丽鱼科(Cichlidae),约有700种(陈素芝,1992;林振亮,2004)。由于罗非鱼具有生长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