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初年辽东地区人口大量流失,普遍出现了有土无人情况。清廷为了满洲人的狭隘利益在京畿地区实行圈地、投充等一系列弊政,致使大量流民出现,满汉民族矛盾随之激化。为了化解矛盾、巩固统治,清廷采取了招垦策略。顺治十年(1653年)清廷颁布《辽东招垦授官例》,按招民多寡授招头以相应官职。授官例颁布以后,辽东地区人丁、田亩均有增加,辽东招垦收到一定实效。康熙初年,南明政权已相继覆灭,满汉民族矛盾也趋于缓和,较之顺治初期社会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清政权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倾斜,逐步由对军事的关注转向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广大中原地区成为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新中心,辽东招垦的重要性不断减弱。顺治末年三藩势力急剧膨胀,已经成为清朝统治者关注的焦点。康熙帝亲政以后,力主南藩北调,和平撤藩。而和平撤藩必须妥善安插三藩部众。因三藩首领俱为辽东人士,若择安插之地辽东当为首选。时值辽东大量招徕内地流民开垦,且出关垦田风气渐开,若继续任由汉民出关垦荒,则日后辽东将无地安插三藩。社会环境的改变,使辽东招垦原有辅助关内的特性被大大弱化,统治者继续推行辽东招垦的主观动因逐渐消失。有鉴于此,康熙帝于六年(1667年)断然废除《辽东招垦授官例》,开始严格限制流民出关。授官例的废除使辽东招垦受到了严重影响,东北开发的速度也因之减缓。出于狭隘民族利益的考虑,最终导致了清廷封禁东北政策的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