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与人的本质发展的关系研究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_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学说最早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在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由理论变为现实,但是革命先辈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一直处于探索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之后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人的本质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生产劳动是人类作为类存在的本质;第二,马克思在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从人和人的社会关系方面揭示人的本质,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马克思在1845年9月至1848年夏初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明确提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人的本质的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人的本质理论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人的本质理论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哲学基础;同时,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人的本质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成功建立并兴旺发展的典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制度保障、思想指导,极大地促进了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近几年学术界关心的一个问题。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影响社会公平与稳定,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和
研究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理论在我国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延续和升华。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深厚的人文科学,其中不乏提倡人
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下,其道德责任观念完全被利益所侵蚀,伴随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企业的功能定位逐渐由企业本位转向社会
高校德育的实效性一直不高,其主要原因是陈旧落后的知性德育的指导思想,只强调道德知识的说教、灌输而忽略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