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老街文化研究——以亳州北关老街为例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chaoqiao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现有文献来看,老街是对早先提出的历史地段、历史文化保护区等有关概念的继承与延伸。基于学者们的理解,结合个人思考,将老街界定为“保存文物非常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相对完整、客观、真实地反映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且具备一定规模的区域。”综观学界对城镇老街的研究,既有成果多是从旅游、建筑、规划等学科出发,对老街的旅游开发、空间布局、规划设计展开探讨,鲜有从文化的视角对老街进行述记与描摹、活化与定格。老街文化,是老街居民在老街空间中,为了满足需求,随着历史积淀而创造出来的不同形态构成的复合体。老街文化是影响老街兴衰的核心要素,具有显著的正功能:一是镌刻城镇记忆,彰显地方特色;二是蕴含社会规范,重塑文化认同;三是积淀文化资源,助推经济繁荣。  本文选择亳州北关老街作为个案,沿着毫州北关老街文化现实样态——北关老街文化困境——困境缘由探索——对策建议的思路展开。对北关老街进行深入考察和系统分析,剖析北关老街的历史文化肌理并描述其现实样态,分析老街文化存在的典型问题,对如何通过城镇老街的保护与发展以达致城镇地方文化的接续与传承问题展开讨论。具体来说,北关老街的现实样态具有如下特征:其一,老街文化底蕴深厚。其二,老街文化繁芜多元。其三,老街文化意象深远。而北关老街文化存在着以下问题:老街建筑遭遇“建设性”和“保护性”双重破坏;传统工艺后继乏人;居民文化记忆模糊;居民文化保护意识偏低;居民人际关系疏离;文化传承主体老龄化。在针对毫州北关老街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尝试由个性上升到共性,从国家—市场—社会的三维视角探讨了老街文化存在问题的普遍原因及解决措施。老街文化存在问题的原因极为复杂:从国家层面来说,政策法规不健全、对老街定位错位、管理部门职能交叉、文化认同危机等是主要原因;从社会层面来说,社会转型过程中阶层分化、老街社会组织发育程度不足、大规模人口社会流动是主要因素;从市场层面来说,市场体系尚不健全、老街利益相关者竞相角逐是造成问题的症结。因此,应该逐步尝试构造国家、市场、社会三维视角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从整体层面把握老街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形成对相关错综复杂问题的多元透视和总体认知。具体来讲,政府居中心的核心,在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推进管理部门职能优化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推动老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老街传统工艺的生产性保护等方面,凸显市场在老街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社会是中心的根基,在培育老街社会组织、实现不同阶层互动方面,充当“平衡器”角色。
其他文献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一出台,就成了热点问题,引起了社会上的普遍关注。学者们从社会学、经济学、政策学等多个学科视角,对这项政策实施的社会背景、政策的成本与收益,政策各环节的
英语是一门语言类的科目,语言就应该先有声,学习语言也是从听开始起步的。听作为人们吸收和理解口头信息的主要途径,不仅对于学生学习英语的说、读、写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相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有效率的
期刊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我国县域小城镇的发展也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动等多方面的因素,小城镇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本文将围绕“小城镇社区养老”这个主题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的发展时期,人口年龄结构持续走高,老龄人口数量持续快速增长,规模空前。在不断加快的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