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1975年孟加拉国的独立及其对南亚政治的深远影响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tu_ke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在国际关系相互依存理论和现实主义理论的框架下,探讨1971-1975年间孟加拉国独立及其对南亚政治的影响。选择1971至1975时间段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因为1971年孟加拉国在印度对巴战争中宣布从巴基斯坦中独立出来,但不被巴基斯坦所接受,此后经过几年外交努力去寻求国际社会承认,直至1975年与中巴两国正式建交,同时摆脱了印度的“保护”控制,这才赢得真正意义上的孟加拉国独立,开始在南亚政治舞台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以后南亚政治格局的基础。1970年12月份,巴基斯坦举行大选,以东巴穆吉布(Mujib)为领导的人民民族党(Awami)在大选中获胜,然而,巴基斯坦政府(在西巴)却迟迟不愿移交权力。1971年开春以后,东巴孟加拉人民举行游行示威,以示抗议,而后要求独立。巴基斯坦政府于是派军镇压,东巴危机爆发。东巴危机爆发后,大量难民逃入印度。印度认为这是其介入这场危机,进而肢解夙敌巴基斯坦的大好时机,随后采取这些举措予以干涉这场危机:一是大打“难民牌”,在国际上四处宣扬大量东巴难民流入给印度造成巨大经济困难。二是支持东巴人民民族党在印度境内建立“孟加拉国临时政府”。三是给潜入印度境内的东巴基斯坦人提供军事训练,而后令其返回东巴与巴基斯坦军队作战。四是国际化东巴危机,在国际上大力宣扬孟加拉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合理。五是与苏联签署为期20年的《印苏友好和平条约》,类似同盟条约。六是军事介入。印度于1971年12月对巴基斯坦开战,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在此战争中,孟加拉国于1971年12月16日宣布独立,第二天印度宣布对巴停火。孟加拉国宣布独立后,巴基斯坦拒绝承认,并指控印度军事干涉巴方内政,旨在分裂巴方,国际上亦不承认新成立的孟加拉国。这一时期,印度全力扶持“孟加拉国”建立,双方1972年签署正式友好条约,此后在1972-1975年间还签署了一系列的条约,以帮助孟加拉国建立。与此同时,巴政府竭尽全力试图推动东西两部分之间的和解,但孟加拉国则坚决寻求被承认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积极申请加入“不结盟运动”、联合国和英联邦。因为巴基斯坦大量战俘被印方关押,因此随后印巴围绕战俘遣返问题、战争罪问题、承认孟加拉国等问题展开。1973年签署《德里协议》,确定了战俘遣返方案,即从印度遣返巴基斯坦战俘,从巴基斯坦遣返孟加拉人战俘,从孟加拉国遣返印度比哈尔人战俘。1974年,在伊斯兰会议组织的帮助下,巴基斯坦有意向承认孟加拉国建立,双方紧张局势有所改善。与巴基斯坦关系改善之后,孟加拉国面临来自印度的巨大压力。因为此时印度势力已全面渗透至孟加拉国各个层面,导致孟方不得不严重依赖印方。为改变这一局面,孟加拉国建国之父穆吉布(Mujib)试图在孟加拉国建立一个单一的政党系统,以及孟加拉国自己的国家安全部队。由于印度影响力过于强大,导致军队中出现大量反穆吉布政府的声音,他们密谋推翻穆吉布政权。1975年,穆吉布政府被推翻,其本人在一次军事政变被暗杀,孟加拉国的政党和领导层也发生变化。穆吉布政府的政治观点与孟加拉国新政府不同。新政府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与印度的关系。同年,孟加拉国与巴基斯坦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并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至此,孟加拉国成为真正独立的国家。1975年以后,孟加拉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与中国、美国、苏联和巴基斯坦等均保持友好相处,与此同时设法减少对印度的依赖,由此奠定以后南亚印巴孟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独立后的孟加拉国,决定依据其自身地理位置,拓展国家生存空间,一方面积极发展以印度为中心的对外经济关系,另一方面与其他南亚国家签署贸易协定,如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等,建立联合经济委员会,建立外交使团并发展相互依存关系而蓬勃发展。因此,直至今天孟加拉国在南亚国际政治中发挥积极作用。1971-1975年孟加拉国独立及对南亚政治影响的案例,充分证明国际关系中,国家间相互依存,小国也崇尚独立、平等的地位,并可以在国家间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现象。
其他文献
公民教育以培养合格公民为根本目标,有什么样的公民身份,就有什么样的公民教育,而公民教育直接培养公民,因此也会对公民身份内涵起到塑造作用。现代公民身份受到民族国家独立运动(民族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民主主义)的重要影响,因此,公民教育也会受到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原则影响。作为国家现代化的一部分,现代国家建构由民族国家建构(民族主义)和民主国家建构(民主主义)两部分构成。现代国家建构、公民资格与公民
学位
当前,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同时,气候变化不断加剧,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作为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环节,构建碳中和污水处理厂、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成为新时期环境治理的重要方向。围绕碳中和污水厂构建路径,从污水处理过程的能耗控制与能量自给、污水处理工艺的减药与碳源利用、污水再生与有价物质的循环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解析,并评估了相关举措的碳减排效益。面向未来,推动能耗优化与清洁能源使用、降
期刊
黄河下游的河南北部平原是黄河频繁发生改道的地区。该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较差且超标组分类型多,但是多种因素影响下各环境因子对水质的贡献作用仍需进一步得到量化。为了明确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的水质成因,采集330组浅层地下水样品进行区域性水质调查,通过主成分-绝对主成分得分-多元线性回归(PCA-APCS-MLR)模型揭示豫北黄河改道区的浅层地下水水质演化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超标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锰
期刊
【目的】传统的旋耕机主要是与拖拉机配套完成耕、耙作业的耕耘机械,需要人工驾驶操控,作业效率不高。若打滑或遇到硬质土地时没有其他动力源,会影响到旋耕机的工作效率。为提高旋耕机的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针对旋耕机在田间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旋耕机的改进设计。【方法】通过对拖拉机和旋耕机工作原理进行分析,确定避碰控制方式、避碰控制算法和控制流程,设计基于单片机技术的智能避让系统,从而对旋耕机进行改进设
期刊
美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在二战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纽约市作为人类城市化进程中密集开发的典型城市,同时也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其二战后治理环境污染的历程是一个重要的案例,对我们理解美国城市史和城市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学界的研究涉及纽约市的自然环境变迁、进步主义时期城市卫生改革和战后个别环境污染议题。但是对于这座城市在战后治理环境污染的历程并无系统性
学位
马克思的历史道路理论,为探讨中国道路与人类文明进步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道路发展的历史特殊性,特别是其传统的民族精神和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定向,决定了中国道路是一条在本质上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这种区别的本质方面在于,中国道路坚持以劳动原则和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自身发展的指导原则,从而标识出一种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类型。只有站在这样的立场上,我们才能更为深切地合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
学位
<正>日前,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在沈阳启动。近年来,人工智能不断获得资本追捧,国内包括阿里、腾讯、百度在内的多家企业都已开始在人工智能领域谋篇布局。美国也有研究报告指出,未来20年,美国47%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服务机器人正在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从工厂、物流、医院,再到成为家政服务的一大帮手,养老机器人、家教机器人等各种各样的服务
期刊
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取决于教育对象的理解和认同,因而其所传授内容的说服力是影响育人效果的根本问题。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授内容的说服力的研究局限于知识论和方法论范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授内容赢得赞同何以可能的根本性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探讨这一问题从表面上看是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授手段和传授策略,但是,如果从教育对象理解和接受的视角看,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究竟要把这些理论转化为何种形
学位
教育公平是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自20世纪中叶以来,教育公平理念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多国政府将实现公平纳入教育改革议程。在长期发展中,教育公平从确保人人享有受教育权利到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其内涵不断深化,实现教育公平的挑战也不断加大。教育研究界应当加强与决策者在教育公平问题上的合作,通过理性、规范的探究,为教育公平决策提供充分依据,共同助力教育公平的实现。研究成果对决策、实践的
学位
形成性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教育过程。其中,融于课堂师生持续互动的非正式形成性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教师引出学习信息、学生回答、教师识别学习信息和即时回应学习信息的话语实践过程。研究表明,课堂非正式形成性评价能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思维产生最为直接有效的影响。因此,如何在课堂话语研究和形成性评价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探查和形塑我国教师的课堂非正式形成性评价实践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该研究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