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村镇“上承”城市与“下启”乡村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2018年“两会”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确立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并组建自然资源部以行使城乡规划管理职责,强调了村镇发展过程中人地关系协调耦合的迫切需求。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下,更多的资源向村镇倾斜,以满足村镇城乡统筹、集约紧凑的优化转型发展需要。村镇作为城市工业文明与乡村农业文明的交汇区,其建设拓展往往效仿城市而流失自身特色,面临着耕地侵占、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用地低效等诸多问题,迫切需要探索符合村镇自主发展规律、与自然相协调且满足人的合理需求的村镇自组织发展模式,以满足村镇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村镇聚居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自组织、分形理论与方法的深入研究,选择分形方法中的网格维数法作为测度村镇聚居空间分形维数的主要方法。在研究思路上,首先,基于水网密度将苏州市域范围内20个一般建制镇进行分类,并通过SPSS软件中聚类分析法根据年末人口、经济产值、财政收入等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选择不同类别典型村镇。其次,利用ENVI软件从卫星图片中提取1995、2000、2005、2010、2015年苏州市水系与建设空间形态,并运用GIS软件中图层链接法、渔网法等技术手段测算不同年份典型村镇空间形态分形维数。随后,根据空间形态与分形维数的演进状态划分村镇聚居空间演进阶段,总结阶段特征与规律。最后,基于自组织的视角,分析演进成因并提出相应规划优化策略。基于高、中、低水网密度的村镇分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在各个类别村镇中分别选择发展良好与发展滞后的两个典型村镇,通过对典型村镇分形维数的测算,得到建设空间分维、水系空间分维和建设与水系空间分维关系三个方面的演进特征。基于不同类型村镇空间演进和分形演进的特征,对村镇聚居空间演变进程划分为:平稳期、波动期和新平稳期三个阶段,从建设空间演进、水系空间演进和人地关系演进三个方面分析研究村镇聚居空间演进的阶段特征,以及不同类别村镇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最后,基于自组织的视角,分析不同类别村镇演进过程中,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规划、政策等外部力量对空间演进的影响,并对不同类别村镇提出相应规划优化策略,使规划的指导方向符合村镇自组织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