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对外油气资源依赖程度逐年增加,油砂这种非常规能源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具有丰富的油砂资源,据统计,在较早从事油砂勘探的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油砂地质资源量达31595×104(t500m以内)。柴西地区干柴沟出露地表主要是下干柴沟组油砂,油砂山出露地表主要是下油砂山组油砂。对柴西地区古-新近纪沉积特征和区域构造演化研究基础上,以野外典型剖面实测和露头观察采样为依据,对研究目的层下干柴沟组和下油砂山组砂岩物性测试分析,对油砂抽提物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探讨油砂储层物性特征、母质来源及形成环境,揭示油砂的成藏模式,为研究区油砂资源勘探开发提供依据。研究区下干柴沟组为湖侵背景下的湖底扇相沉积,岩性下部为一套粗碎屑岩,上部为一套粗细相间的碎屑岩,其砂岩物性以低孔、特低渗为特征,属较差储层。下油砂山组为湖退背景下的辫状河三角洲-浅湖相沉积,岩性以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钙质砂岩及泥质粉砂岩为主,夹砾岩及泥灰岩。其砂岩物性以低孔、低渗为特征,属较差储层,但物性较好于下干柴沟组砂岩物性。油砂抽提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其族组分组成中,下干柴沟组油砂的饱和烃含量平均14.74%,芳烃为3.89%,而下油砂山组油砂的饱和烃含量平均35.85%,芳烃为2.52%,下油砂山组饱和烃含量高于下干柴沟组,而芳香烃含量则相反。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表明,油砂中烃类形成于较强还原的、咸化的盐湖环境,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干酪根,来源于低等水生菌藻类,成熟度为低熟-成熟。油砂受到了生物降解等次生蚀变作用的改造,其中下油砂山组油砂受到的改造强于下干柴沟组油砂。下干柴沟组和下油砂山组油砂烃源岩为暗色泥岩。下干柴沟组和下油砂山组油砂是不同演化阶段的低熟-成熟的烃类运移至砂岩储集层。晚喜马拉雅期的断裂活动使原生油气藏发生改造,使早期油藏中烃类沿断层等通道运移至地表,形成了广泛出露的油砂矿藏。柴西地区油砂适用露天开发法开采,干馏法分离提取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