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西地区古-新近系油砂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模式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zhu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对外油气资源依赖程度逐年增加,油砂这种非常规能源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具有丰富的油砂资源,据统计,在较早从事油砂勘探的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油砂地质资源量达31595×104(t500m以内)。柴西地区干柴沟出露地表主要是下干柴沟组油砂,油砂山出露地表主要是下油砂山组油砂。对柴西地区古-新近纪沉积特征和区域构造演化研究基础上,以野外典型剖面实测和露头观察采样为依据,对研究目的层下干柴沟组和下油砂山组砂岩物性测试分析,对油砂抽提物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探讨油砂储层物性特征、母质来源及形成环境,揭示油砂的成藏模式,为研究区油砂资源勘探开发提供依据。研究区下干柴沟组为湖侵背景下的湖底扇相沉积,岩性下部为一套粗碎屑岩,上部为一套粗细相间的碎屑岩,其砂岩物性以低孔、特低渗为特征,属较差储层。下油砂山组为湖退背景下的辫状河三角洲-浅湖相沉积,岩性以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钙质砂岩及泥质粉砂岩为主,夹砾岩及泥灰岩。其砂岩物性以低孔、低渗为特征,属较差储层,但物性较好于下干柴沟组砂岩物性。油砂抽提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其族组分组成中,下干柴沟组油砂的饱和烃含量平均14.74%,芳烃为3.89%,而下油砂山组油砂的饱和烃含量平均35.85%,芳烃为2.52%,下油砂山组饱和烃含量高于下干柴沟组,而芳香烃含量则相反。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表明,油砂中烃类形成于较强还原的、咸化的盐湖环境,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干酪根,来源于低等水生菌藻类,成熟度为低熟-成熟。油砂受到了生物降解等次生蚀变作用的改造,其中下油砂山组油砂受到的改造强于下干柴沟组油砂。下干柴沟组和下油砂山组油砂烃源岩为暗色泥岩。下干柴沟组和下油砂山组油砂是不同演化阶段的低熟-成熟的烃类运移至砂岩储集层。晚喜马拉雅期的断裂活动使原生油气藏发生改造,使早期油藏中烃类沿断层等通道运移至地表,形成了广泛出露的油砂矿藏。柴西地区油砂适用露天开发法开采,干馏法分离提取原油。
其他文献
期刊
传统曲轴中心孔加工,主要是用几何定心法,利用主轴颈的几何中心作曲轴加工时的定位中心。这种方法加工后剩余的动不平衡量较大,在后面的动平衡工序中需多次反复测量和去重才能达
对复杂的工程机械进行结构设计与疲劳寿命分析时,不仅要保证结构的强度及可靠性要求,还要着重研究结构由于承受随机的交变载荷而导致局部构件发生疲劳破坏的问题。由于恶劣的
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科技成果是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数控技术被认为是20世纪制造业最神奇、最具有成果的进展。自从1952年美国第1台数控车床问世至今已经历了50多个年头,特
学位
期刊
各种细菌、病毒、微生物、寄生虫或其它病原体在紫外光的辐射下,其细胞组织中的DNA、RNA被破坏,从而子细胞不能再生,所以紫外线具有杀灭细菌和病毒的作用。近红外线是人体的透射窗口,并且能够产生很好的热效应。利用红外线照射可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软组织外伤,慢性伤口,冻伤,烧伤创面等多种炎症以及创伤。因此可以将高功率光源的紫外波段以及近红外波段筛选出来,用于治疗对应病症,其效果好,副作用小
随着空间弯管的跨度越来越大,形状越来越复杂,在空间弯管制造拼装过程中误差的传递和累积问题越来越凸显。目前空间弯管制作工艺流程中对于弯管加工制造之后产生的加工累积误
现有的H.264视频编码标准可以有效压缩高清视频(1920×1080),但难以提供更高的压缩比。4K超高清视频(4096x2160)由于图像质量大幅提高,视频数据和传输速率极大增加,对视频编